自从进了2005年,黄震就觉得自己的神经比往年紧张了好几倍。作为本土巨头“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化妆品有限公司和美容服务公司的总经理,他案头堆积的文件,包括“将加盟店由2004年底的110多家扩张到200家”,“确定旗下的美容服务公司的单店赢利模式”,“在昆明建立‘百草园’研究基地”等等。甚至看电视广告都会让他紧张,“欧珀莱、高姿和宝洁的化妆产品今年开始走电视广告的路线了,一旦这变成一种趋势,我们的压力就大了”。
事实上,他带领的“佰草集”,自诞生起,其另类的化妆品形象和发展逻辑,就注定走得艰难;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另类却也正是“佰草集”得以生存下来的理由。
另类“复制”
2004年7月,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最初的冲动时表示,“做这个品牌(佰草集)我们觉得,你(跨国公司)骚扰我的大众化市场,我要骚扰你的高端市场,所以这个品牌我要骚扰他的高端市场去。”
思路虽然设计合理,但葛文耀并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家化没有做高端品牌的经历。从1995年开始,他抽调力量,对产品定位、开发和营销做了一个长达3年的可行性研究。品牌小组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国际知名品牌BodyShop的模式可以作为参照,它的草本精华路线可以走得通,说明市场包容另类路线;而家化在此的另一有利因素是“六神”在中草药研发上有5-6年的经验,如果让新品牌走中医药的路线,家化有一定先天优势。而研发方面的论证结果也十分接近:国际化妆品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人员队伍庞大,对皮肤的研究水准已经非常高了。家化如果同样参与,研发一环就不占优势,所以只有走差异化路线。
而这“逼出来”的差异化确定了“佰草集”的中医药定位。1996年,曾在法国“欧莱雅”总部做过皮肤抗衰老研究的魏少敏,带着两个博士挑起大梁,成立了在化妆品企业中少见的“中医药研究室”。他主要负责细胞的研究,一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负责中医理论的总结性研究,另一个化学博士则负责提纯中草药。为全面总结中医理论,他们详尽分析“中医整体论”,“虚实平易八大平衡”背后的药物开发;为采集中草药,他们组队去神龙架、云南、西藏考察;而最难的一环在中草药的提纯,如何除去中药难看的颜色和难闻的气味,这一度让他们陷入焦虑,而现在这项技术又成为保护他们的技术门槛。到1998年年初,实验室共开发出17个含中草药添加剂的护理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