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国辽阔的幅员和庞大的城市群使开拓医药市场的成本太大了。对于研发出来的新药,也就是一些处方药,如果想推广到内地市场,就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开推介会,对每一个中心医院挨家攻关,耗费显然不菲。
因此相对来说,推广非处方药(OTC)要容易一些,可以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曾经在国内名声响亮的药厂大都走过这条路,比如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的息斯敏、达克宁、康泰克。但是,这样做也需要大的投入。林宗柏说,一年没有5000万元根本不行。
对外资药厂来说,中国市场还有一些其他陷阱,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经历了10多年的摸爬,林宗柏对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切身体会。罗纳普朗克的专利药品螺旋霉素,被国内同行仿制后改名为乙酰螺旋霉素,而且还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
尽管现在情况已有所改观,比如以仿制国外最新药品而被国家授予的二类新药已经鲜有出现,但是中小型药厂进不进入中国仍属两难。进入中国,意味着要为新产品审批投入资金和时间。在国内,药品审批往往可能要花一年甚至两三年时间,而获得审批后,开拓市场还需要建立成本高昂的网络。
帮助海外中小型药企进入中国正是林宗柏现在从事的主要业务。凭借着多年在中国市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关系,林宗柏不仅为海外中小制药企业提供报批药品的服务,还为它们介绍国内药品的销售渠道。
帮助制药企业的产品获得批准在国外被称作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但这个市场在国内的利润并不保险,原因在于中国药监部门药品报批的制度正处在不断向国外先进制度靠拢、体系不断嬗变之中。
林宗柏就碰上过这样的事。有一回,在他花数月时间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好厚厚的材料之后,恰逢国家报批审核要求变化,这令他的辛苦付诸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