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柏1974年从台湾一所大学的药学专业毕业,3年后在美国获得毒理学博士学位。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制药业对毒理学专业人才正如饥似渴,凭着一张毒理学博士文凭,林宗柏10年间换了3家公司,其中包括杜邦、威康(葛兰素史克的前身)这样待遇优厚的企业。他说:“制药企业干得最好每年也只能涨10%-15%,而我跳槽,每次工资可以涨40%-45%。”
对于台湾人来说,中国大陆市场的魅力已经势不可挡。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在中国大陆经商或工作的台湾人有近百万,加上他们的直系家属,总人口可达300-400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5%-20%。
中国大陆市场的魅力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让少数台湾人感受到了,林宗柏就是其中的一个。那时他毕业没多久,随着一个到中国大陆访问的代表团到内地参观。他步行考察了京郊的商店、公社甚至公社食堂,并为食堂普遍使用的粮票感到惊奇。“那时我对大陆的一切都强烈地好奇,越来越觉得我将来一定要投身这块广阔的市场。”他回忆说。
1991年,林宗柏几次向公司建议开拓中国大陆市场,但是没被采纳。最终他只好离开公司只身去寻梦。
3年以后,林宗柏当上了法国罗纳普朗克(中国)制药公司(塞诺菲——安万特公司前身)的商务总监,这使他开始有条件探索中国的药品市场。结果,当10年后他离开时,这家他刚到时在中国只卖两个半药的公司的业务增长了20倍。
那个10年,林宗柏的一个发现是在中国做药品推广生意很难,因为各种关系非常不透明,处理起来错综复杂。这促使他在美国成立了两家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一家生产医药中间体的小型化工厂和一家专门帮人做药品报批的咨询公司。
从某种程度上说,林宗柏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挖掘着他识别出的金矿。中国有13亿人口,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国外著名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