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学打铁要学三年,可我打了两个月后就决定单干了。”一年之后,郑元豹和朋友在柳市长虹村合伙开起了铁铺,专为当地人加工农具和五金产品。同时,他还创办了一家武馆,招收了一批学员。这样几年捣腾下来,郑元豹慢慢积攒了一些钱。虽然他没透露到底是多少钱,但他表示“数目不多,却算得上是我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
也就是在那年,郑元豹通过熟人的引见,承包了杭州某部队里的一个做开关柜的小厂,取名为飞鹰机电控制厂。
“他们没市场,我们有市场。我对他们说,让我们承包这家企业,我来投资、我来制造、我来销售,利润出来你一半我一半。”
又过了三、四年,郑元豹拿着赚得的七、八千元钱,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南汇机电设备厂,即现在的上海人民低压电器厂。
“七、八千元钱在八十年代初就算一笔很大的财富了。最主要的是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并购这个概念。”
“关于你在杭州办厂的那段经历,你以前说得并不多。”
“那是我的一个商业秘密。”郑元豹卖起了关子。
给电器配个商场
“办企业这么多年,我明白中国的核心是人民。”郑元豹解释为什么给集团起名“中国·人民”的原因。
“为什么人民集团在排名上不及正泰?”
“1990年,政府在整顿温州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之后。市场进行产业整合,一下子下马了12家企业。我当时心里有点怕:国家对于非公有制的民企会不会支持到底呢?政策稳定不稳定?所以,我还想继续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