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困惑:土地偏紧成企业绊脚石

   2023-06-15 互联网3060


  黄少卿认为乐清可能的产业转移方式是,三大巨头产业升级,将部分研发放到上海等更发达的地区,享受人才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和其他来乐清招商的地区,是否可以考虑吸引的方式,不只是给土地和税收优惠这样的短期利益,而是完善类似工商管理、公共职能和人员培训这样的制度配套和市场配套,这样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收益,而且降低的是交易成本(某种意义上比生产成本更重要)。

  而类似明基这样的,一个大企业地区转移,然后带动一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地区迁移,黄少卿认为也有难度。“这种方式的一个难题可能是,这个大企业对于带出来的这些小企业有主导权,这些小企业很难取得独立的发展空间。”“在乐清,他们至少选择空间比较大,而跟着大厂商出去,在新的地方没有类似大厂商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保持发展的独立性。”

  人之难题

  刘玉柱不敢把厂房建到外地去,除了上下游的链条问题外,还有一个令他担忧的地方是人。“在乐清,怎么说我们也是本地人,不管我们招的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我们都比较好管理。而出了乐清,到外地去,我们成了外地人,招来的人倒是本地人,不好管理啊。”

  黄少卿认为,这是温州式家族企业走出去的切实难题。“不要说走出国门,现在是走出家门口就有难题了。乐清企业很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原材料采购难度不大,加上低压电器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信达利这样的企业成立之初并不需要很完善的现代制度;但显然现在情况不同了,竞争激烈了,规模要上去,土地也是问题,不论是否走出乐清,信达利和刘玉柱需要重新规划未来。”

  事实上,信达利现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从生产到技术再到销售均有一个专门的副总负责。以生产副总为例,他下面管理着生产部、生产保证部、计划物流部和采购部,每个部下面又分出相应的课,负责具体操作。刘玉柱表示,他也会聘用外地人担任中层的岗位,并会送相应的员工去学习。但显然这样的信任是以地区为保障的。由于地区的文化约束,流动率不高,天然约束的存在冲淡了对来自管理制度层面约束的要求。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则是建立在基于人口大规模流动、传统约束纽带淡化的基础上,那往往需要来自企业管理制度层面的约束,甚至是和地区和国家的法律联系在一起的。而乐清的多数企业显然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这也是他们不敢也不愿意离开家门的重要原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