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事件营销解剖 传播中三大症结

   2024-01-18 互联网1300


  “以前可以说是‘跟风’,但现在更像是‘跟疯’。”知名营销观察人士黄江伟用这种调侃的语气来描述一些“神舟六号”赞助企业的市场行为。

  传播同质化,未能深挖品牌与“神舟六号”的契合点

  “在为‘神舟六号’喝彩并掏出大把大把的金钱时,传播同质化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比如你是合作伙伴,我也是;你是赞助商,我也是;你赠送产品,我也不甘示弱。但群雄扎堆营销的做法最终反馈到市场和品牌上究竟有多大正向的推动力?”市场观察人士曹增光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至于普通的祝贺“神舟六号”飞天的广告,李光斗表示,这些贺电往往湮没于众,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影响,“贺客盈门的情况下,送的礼物必须要有特色”。

  曹增光指出,一窝蜂争食的做法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在众多企业一拍脑门奔向热门事件的时候,有没有冷静思考一下,单纯挂个“神舟六号”的标签,消费者就会趋之若鹜地为产品买单么?

  “为了迅速拉动销量本无可厚非,”曹增光表示,“但在事件营销的过程中应该仔细琢磨一下,事件本身与品牌的契合点,进而提炼出更为贴切品牌内涵的内容加以诠释,而不是简单地挂个事件营销的帽子去大作特作。”

  李光斗也认为,这些企业患上“‘神舟六号’传播疲劳症”的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产品跟“神舟六号”的关联性。蒙牛“神舟五号”营销成功的核心,“关键是蒙牛找到了自己的产品和这一事件的关联性”。李光斗指出,借助大事件营销,就像请明星做广告一样,必须找到企业和这个“明星”的关联性,否则就是两层皮,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刻,稍纵即逝。

  在李光斗看来,蒙牛找到了“强身健体”这个和“神舟五号”的关联性,而诸如科龙这样的企业,除非说明自己的技术和“神舟六号”的高科技相关,否则就容易让人忘记。

  心态浮躁,忽略事件后期连续性的管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