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等于强——从产量排名看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2023-07-11 互联网2710


  从国家汽车工业角度考虑,上述四类中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本国汽车工业实力都是与本国的生产能力相匹配的;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的本国汽车生产相比美、日、德三国虽然不够强,但他们的制造商却同样在全球生产,争夺全球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他们的所在国汽车工业是强大的;而中国和英国正遭受着厄运:外国汽车制造商来到该国生产销售,提高了该国的生产能力,也同时获得了该国的市场,而该国的汽车制造商却在世界市场上举步维艰。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总有可观的一部分是外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而不强”是这两个国家汽车工业的通病。

  此外,前面的分析虽然是基于2003年的数据,但2004年中国汽车的增长数据仍可以说明上述形势没有根本的转变。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了14.11%,其中轿车产量增加了近25万辆。轿车增加的25万辆中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外合资公司的业绩,而合资公司的外方掌握着这些汽车的知识产权,因此它们不被计算到中国制造商的产量中。再加上外国制造商于2004年纷纷通过合资进入载货汽车和客车的生产领域,真正属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产量指标很难在2004年有一个质的飞跃。

  由此看来,中国与德国汽车工业的差距决不在2004年50万的产量区别上,即使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产量还会距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产量很远,中国汽车工业实力仍会比德国落后很多,因此“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并不应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2005年唯一向往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研究顾问,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376)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