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中国战略的10个关键词

   2024-01-18 互联网1160


  4、理念

  即使IT“新锐”Google上市了,信息工业的革命仍在继续,“老象”IBM也仍在跃动着舞步。自2002年彭明盛推行“随需应变”(e-businessondemand)战略、“重写IBM历史”(周伟焜说)以来,营业额达800亿美元的IBM每年都会调整策略。

  5、产业竞争

  2004年6月,IBM中国这么多年第一次醒目地出现在资本市场上,在全球开展“瘦身运动”的IBM将售出其与长城电脑的合资公司长城国际(IIPC)80%的股份。6月11日,IBM推出足以撼动微软Net的客户中间件软件Workplace,IBM大华区软件部总裁宋家瑜指着空中的助兴泡沫说,“这的确不太像IBM的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在从“制造中心”转向“创新中心”的中国,倡导服务及“随需应变”的IBM收入的70%左右却仍来自硬件业务,周伟焜承认“很多人都盯住我”这个问题。但奇特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厂商(仅次于微软),IBM软件却是中国第一。IBM软件从今年1月开始转型—五大软件按重点行业重组,无疑将加快周伟焜所希望的IBM在中国“更高的成长率”。为了让转型更具亲切感,WebSphere产品负责人甚至引用了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

  6、全局性

  但无论“随需应变”是IBM多大的赌注,更多在执行层面的IBM中国更重要的是业绩贡献。出乎意料的是,周说:“销售额不是我最大的压力,我们有可能有单子输给别人,但我最怕输给别人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输掉整个战争……当IBM把这个地区的工作交给我,我就有责任来看这边发生的事情和对我们的影响。我的压力是,如果我看错了,我们有可能一败涂地。

  7、影响力

  尽管有着“无论我们的客户、朋友如何尊敬、认可我们,可是他们依然没有觉得IBM中国公司是一家中国企业”的遗憾,周伟焜说他对此不感到紧张,虽然郭士纳曾经说过IBM中国公司必将成为“中国IBM”。“中国IBM背后的意义是,希望在这儿跟在美国一样有影响力,IBM做什么机型别人就跟我们学,我们说做服务、随需应变是未来的方向,虽然竞争对手没用同一个词(比如惠普的“动成长战略“),但实际上是一致的;同时我们在宽度上争取有更多的事情在中国做,在深度上影响越来越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