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跨国企业的拔青苗计划

   2023-06-15 互联网3140
核心提示:“投入教育是最为保险,也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方式。”张文贤教授分析说。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没有免费的投入,即便是进行社会责任

“投入教育是最为保险,也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方式。”张文贤教授分析说。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没有免费的投入,即便是进行社会责任的投资,跨国公司首先考虑的,也必是企业的利益。

  “它们着眼于利润的最大化,但同时,会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哪一项投入的投资回报率最高。”长期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张文贤教授,认为跨国公司选择从人才的角度进行投入是其最为高明的地方。

  跨国公司一举两得

  事实上,跨国公司与高校的联姻,大部分发生在知名院校中。“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它们对高校的投资,只占到它们每年利润的相当小的一个部分,但却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帮助,更使得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跨国公司,并有志于未来服务这些跨国公司。“可以说跨国公司进行的,绝对不仅仅是物质投资,更深层次上,它们是找准了一个感情投资的渠道。”

  与大学之间进行合作,对教育持续投入,对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跨国公司在竞争和对拼过程中,从最初的产品、营销再到市场,最终找到了致胜的不二法门,那就是人才。而人才的竞争,也从需要人再寻找人,到今天的前瞻性人才储备。

  “跨国公司对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投入,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聪明的‘外包’。”张文贤分析说,遴选人才的过程,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也必须要进行高成本投入的,而当跨国公司与大学合作以后,前者就可以将遴选的过程交于学校进行,人才选择的复杂过程由此也“外包”给了学校。

  拔青苗计划

  “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在中国更多的进行教育投资,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张文贤说,智力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最大的一块投资之一,而跨国公司恰恰是找准了这个“穴道”,迎合了中国社会的需求。

  在张文贤看来,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经历了一个依据外部环境不断调整策略的过程。起初,它们仅仅选择捐赠,对捐赠的去向和效果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第二个阶段,这些跨国公司开始考虑是不是能够针对政府的需求进行捐赠,以便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与企业需求结合的认识不断加深,它们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即既要与政府形成良好关系,又要使企业责任的结果为企业所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