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成熟的跨国企业已经步入第三个阶段。”张文贤认为,当企业步入第三个阶段时,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促使其做一些策略的选择,其自身也有相当的动力来修正原有的策略。
很多跨国公司从最初的仅仅向大学投入资金,到现在的向下延伸到基础教育,这在张文贤看来,也是一种非常精明的策略。
张文贤说,政府关系的投入,也同样必须投其所好,在基础教育上,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投入,跨国公司由此也可以用感情色彩的投资,引来更大的市场。“这不只是因为政府的要求或者导向,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必须放长线钓大鱼。”张文贤说。毕竟仅仅投入大学,其效应的外围没有那么大,而向基础教育投资,对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都有着更为广泛的号召力。“这是一种拔青苗战略。”
中国企业能跟上吗?
事实上,不少中国企业早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帮助大学建立相关的专业或者建立公司奖学金等等。张文贤认为,很多中国企业的战略并不落伍于那些跨国公司。
“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两个问题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并且可能暂时无法解决的。”张文贤提醒说,第一,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到达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使得企业的精力更多集中在企业的生存上;第二,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是否能够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入到长期发展上,这是决定企业最终能否长期投资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度和政策并不稳定,更多的时候,领导人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原有策略的失效。“而跨国公司对教育的投入,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投资,它们绝不指望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张文贤认为,成熟的中国企业,必须稳定策略,舍得投资未来的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此外,观念的变化还包括,必须了解教学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教学和生产脱节不是一个现在才存在的问题,跨国公司的高明之处在于,接纳了学校将研发放大到整个社会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