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官兵的演讲
1941年12月24日,经过精心准备,尼米兹对士气低落的官兵们发表了“圣诞讲话”,此演讲的内容分析如表1所示:尼米兹没有历数这次舰队遭受的损失,而是直面官兵悲观情绪,指出敌方在时间与目标选择以及遗漏所造成的致命错误,从而强调太平洋舰队的存在,因为存在而拥有的希望。
从其演讲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尼米兹所用的意义给赋在于一种不同于官兵中弥漫的悲观观点的全新参照系的建构,如表2所示。在这里尼米兹从大家所关注的 “日本突袭的成功”转而强调“日本突袭的致命失误”,从以评价“失去的”转而评价“留下的”,并使得失判断从前期的“损失惨痛”到“虽有损失但还有希望”。这就改变了官兵的认知感受性从悲观情绪漫延到受到鼓舞,看到希望。
重振士气
为了重建太平洋舰队并战胜日本海军,尼米兹选拔重用英勇善战的军官(如哈尔西、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等),重建指挥系统以协调太平洋战区的海陆空三军力量,承接调拨给战区的人员、武器和补给物资,参与华盛顿的最后决策以制定横跨太平洋而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亲自筹划切实可行的作战行动方案。
尼米兹于1942年1月指挥由2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联合编队,对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实施了一次闪电式突击行动,取得战果。这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得分,极大地鼓舞了美军官兵的战斗士气。
接着,尼米兹又开始策划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行动。经过精心筹划,4月18日,16架B-25轰炸机满载炸弹从“大黄蜂”号航母甲板上腾空而起,在短短几小时内,飞抵东京和名古屋等城市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此行动从心理上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振奋了美国的民心士气。在日本,亿万臣民目瞪口呆,天皇裕仁深感震惊,山本五十六再三请罪。在美国,朝野上下大受鼓舞,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尼米兹领导太平洋舰队取得了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同时配合其他地区的战事,日本天皇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领导在危机时刻的意义给赋系统
领导扭转危机的举措应该是一种系统思维的过程。借鉴席酉民等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可以更好地来说明尼米兹如何使人们从突袭的阴影中一步步走出来,而这正是一种意义给赋的过程,即领导的所作所为强烈地影响着官兵以及民众对于事件情境的理解和认知。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导向”基础上的,围绕“和谐主题”的“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即“和则”)与“优化设计的控制机制”(即“谐则”)双规则的耦合。
一方面,我们看到尼米兹首先对组织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在复杂的问题与任务集中生成主题,即识别首要任务是恢复“士气与战斗力”;进而,他通过“领导过程”,即“和则”体系,来框定主题“日本的致命错误,我们的希望”,同时,安抚官兵“向前看,齐心作战”;他用自己的强烈使命感所表现的实际行动来形成向下属的行为示范,同时,尼米兹还与大家浴血奋战共同迎接各种考验。他通过诸领导过程,根据当时官兵的现实情况采用权宜之策来赢得各指挥官的信任,化解下属的悲观情绪等,做了一系列积极的动员和激励工作,这恰是和谐管理理论的“和则”部分所体现的能动致变的演化过程。另一方面,他又积极部署战斗,调配各方资源,去争取一次次战役的胜利,这正是和谐管理理论中优化设计的“谐则”部分。而正是这两部分的耦合,从而产生良好地意义给赋效果,使人们信心倍增,同时感受到战事的希望和曙光。
另一方面,领导扭转危机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给赋的过程。在危机时刻,领导的工作不应被理解为一个常规事务处理工作,即它不是简单地开展对下属安抚、劝说或一般性地重建工作,而应该从意义给赋的高度来去看待这一扭转危机的过程。
从意义给赋的视角来看,在这一时刻,领导需要根据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去探寻并发现情境特殊的“意义”,它完全不同于人们对危机情境的悲观、消沉以至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困惑和失意。领导只有对情境生成特殊的意义,再通过系统的操作把其传递给下属,来逐步影响与干预人们对于危机的消极理解和认知,从而使下属产生信心并看到希望。在扭转危机时,只有通过给赋情境新的意义着手,才能更好地促进事态的积极转化和发展。
在扭转危机时,领导的意义给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首先,要通过组织当前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集,敏锐地判断并识别以生成当期的主题。
其次,通过身体力行的领导过程(“和则”)来传达领导的信心与决心,并相机行事来针对下属的反应做出适时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①领导主题框定:即领导通过语言来阐释和注解现实目标和期望;②行为示范,自我示范或讲故事;③互动反馈,即在与下属的互动中的积极关注和个性化关怀。
再次,领导通过一系列优化设计组织过程(“谐则”)来应对危机事件,反映在人员的安排与部署、工作流程的设计、奖惩管理制度等的制定等方面。
最后,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过程”与“组织过程”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的适当耦合,才能产生完好的效果。
总之,领导利用能动致变的领导过程和优化设计的组织过程两者的耦合,达到重新赋予情境以意义,从而感召众人齐心协力化解危机,并最终引致期望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