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精神动力源泉

   2023-06-15 互联网3020

在中国,每当出现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时,总是伴随着出现道德堕落、极端自私、拜金主义等等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所谓丑恶现象出现;而每当出现这样的时刻,“儒商”就总是被再次推出、提倡和推崇,因此,与其说推崇“儒商”是提倡一种正确的商业行为模式,还不说是期待“儒商”承担起恢复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任,更为合适与贴切----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商业或企业的宗旨使命,被延伸到了组织内部赢利性的目的之外,承担起了建设社会道德环境和秩序的重大使命。

如果一个企业家带领企业取得巨大商业成就后,却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其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中国发生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国家为大、无私奉献”思想的成果。然而,当这种传统精神和未来信仰逐渐的淡化甚至于消失,那么,就意味着企业家精神动力源泉的消失,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缺乏私人产权制度和合理的分配机制情况下,依旧无私奉献个人商业智慧,所依赖的是传统商业精神和高度共产主义信仰的混合产物,所以,柳传志们常常自嘲自己是中国“最后的、傻乎乎的、不可再生的企业家资源”。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家价值观并不是一回事

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家价值观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在中国,二者常常被混为一谈。

就现代企业组织管理而言,企业组织价值观/使命/理念等等一些概念,其本质上是在描述与界定企业的“事业边界”。就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通过宗旨使命的分析与描述,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目前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变成什么?”以及“我们未来的事业应该是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核心并不是描述管理者个人的理想、而是需要“面向顾客”描述企业组织的任务。

事实上,西方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巨大成就,确实得益于企业使命的清晰界定。当西方早期的铁路企业描述自己的使命是成为“铁路行业”的龙头老大时,它很快就被那些描述企业使命为“乘客运输”的企业所取代,因为乘客运输不再将限定在铁路行业内,而是寻找更新、更快的运输方法,航空业由此成为了铁路运输最有力的挑战者。他们抛开了管理者个人的理想描述、而是进入到了组织管理的层面,深刻分析企业组织的未来在哪里、而不是分析企业家个人的理想未来是什么。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商业或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中,从没有试图区分“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的不同,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将管理者个人的理想等同于企业组织的理想。按照这样的管理逻辑,企业家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就会造就企业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反过来说,当企业家个人的境界低下或不恰当的夸大理想,企业失败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这也造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国企业现象,即企业管理者或企业家个人的失败,不仅仅是局限在其个人的失败范畴内、而是同时成为了企业组织的失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的商业或企业组织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进入到“组织”管理领域、而是依旧延续和停留在个体的“人”的层面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绝大多数本该属于组织管理领域的问题,被解释成了“人”的问题或“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以中国传统管理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狭义“管理”、而是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统治”。管理与统治并不是一回事,现代意义的管理面向的“组织目标”、而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则是面向维护“统治者个人目标”。

缺乏对于“组织”基本的认识、了解和尊重,成为了中国传统所谓管理的最大弊端。显然,中国传统商业或企业组织的道德化宗旨使命的现象,并不是被夸大到了非经济性的道德领域,而是中国传统商人或企业家,将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赋予了商业或企业组织。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商业价值观,并不是以赚取利润的多少来衡量其商业价值,而是上升到了“是君子、还是小人”的道德高度来评价。

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人生与生命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而不是思考组织的存在条件、组织的竞争功能等等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商业或企业家看来,生活、事业、生命,这是人生依次提升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种境界。仅仅做好工作式的谋生并不足取,仅仅取得事业成就也不是最高境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并付诸行动,才是其完美人生境界的追求。“利”并不是他们的人生目的、而是成为了实现“义”的工具和路径,因此,当“义与利”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以义制利”、甚至是“舍生取义”,就成了他们显见的行动。

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一些企业管理者依旧毫不理会企业组织的基本运营规律、也不在意企业的现状是否能够支撑其庞大的个人理想,而是依旧将个人的某种理想或欲望凌驾于组织运营规律之上,轻视组织、蔑视制度、拔苗助长、肆意妄为等等不尊重“组织”的行为,在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中依旧司空见惯。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人性管理”的智慧的光辉,而缺乏的是对于企业组织使命的尊重和科学的管理精神----中国的管理学的启蒙运动才刚刚开始,尤其是离科学理性的管理精神,还非常的遥远。

正是因为中国的商业或企业组织宗旨,体现的是管理者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商人或企业家的人生追求,才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商业或企业组织宗旨的钥匙。就现代企业组织管理而言,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不等同于组织价值观,企业家个人生活行为方式也不等同于组织行为方式。无论一个企业家是多么的强悍和充满个人魅力,他必须面向顾客思考企业未来的问题,他的行为必须被纳入到组织管理行为中。

有必要再次提醒企业家的是:请不要企业组织当作实现个人理想的载体或工具!----企业即不是什么理想的“载体“,更不是什么个人的工具----企业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即使是创业者或企业的拥有者,也不能把企业当做私人物品而任意的捏来捏去,而是必须遵循企业组织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直到今天,在中国,相信“管理就是管人、做事就是做人”的依旧大有人在,它在本质上所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管理对于“组织”的蔑视。对于今天庞大而复杂的企业来说,不懂得企业组织自身的基本运行规律,就很难获得卓有成效的管理成果。

现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动力源泉在哪里?

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不足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都使得中国企业家必须独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恰当的、能够提供企业组织的基业常青的企业家精神动力源泉,究竟在哪里?

有一种看法认为按照韦伯的说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诞生不出资本主义精神,所以尝试性提出中国或中国企业是否需要宗教性解决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提法,因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如果突然转向设计一个新的宗教或是直接搬用西方宗教,那么,就象黄皮肤的中国人被染上了蓝眼珠一样的滑稽可笑。任何传统文化或宗教,都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洗礼而沉淀下来的,远非简单的抛弃或继承这么简单。

另一种中国传统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说法,同样是一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虚无态度,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它本身隐含着一系列的因果逻辑关系,用今天现实的眼光所看到的“糟粕与精华”,常常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抛弃一方往往就意味着另一方也必须同时改变。独立的“精华”看起来是那么智慧,但一旦置于组织系统中往往就精彩全无;而将所谓的“糟粕”抛弃,往往是连所谓的“精华”也一起抛弃了。浅薄的现实功利主义,其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

适当的、恰如其分的、源源不断的企业家持续工作的精神动力源泉,应该按照这样的路线图来寻找----企业组织生命基业常青的关键性要素,是因为企业满足了某个特定客户或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一旦失去了特定客户或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企业组织获得利润来源的血脉就将中断,企业组织的生命也就同时消失了;这意味着企业家的精神动力源泉隐藏在“客户或消费者”的身上,因为只有面向决定企业组织生命存在的关键性要素,才有可能获得“正当的、适合的、有价值的”企业家精神动力源泉。

一种习惯性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企业家持续性工作的精神动力源泉,来自于纯粹个人的理想设计或品德修养,这种基于个人主观角度的思维方式,虽然可以获得伟大的、崇高的使命感,但它常常不是领导企业组织的企业家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源泉。就如同一个“好人”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样,某些超越了企业组织性质边界的使命感,虽然美妙动听令人鼓舞,但带给企业组织的往往并是贡献、而是伤害。企业家必须具有这样清醒而理性的独立意识:“企业组织”一旦诞生就具有了独立的生命、而不再仅仅是个人的私人物品或附属物。以个人理想替代企业组织理想,是缺乏尊重组织本身客观生命运行方式的表现。

一个现代企业组织的管理者或企业家,如何从客户或消费者身上获取“恰当的、有价值的”精神动力源泉?一群特定的客户或消费者,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意味着企业商业利润的来源;而对于企业家来说,则意味着被赋予了必须的责任。就如同一个男人在做了父亲后,无论他是否承认或愿意,他都必须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一样,当一个企业准备或已经在生产或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时,就被使用和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客户或消费者赋予了重大的责任要求----企业家的工作,就是需要深度思考被客户或消费者赋予了哪些责任?如何承担起这些责任?

在百年企业管理史上,一直缺少“他者”意识----“他者的缺席”,使得企业组织长期以来的管理语境是“我的利润从哪里来?我的效率从哪里来?”,而从不去诘问“我应该为‘他’承担什么责任?我应该如何为‘他’提供更好的服务?”。事实上,长期以来企业一直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状态中,而不是为他人承担责任的状态中----企业组织慢慢的被这种自我意识给“宠”坏了,企业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和横行霸道。尤其是一些因资本的强大而获得了话语权的庞大企业,更是自以为自己是太阳,而社会环境、客户或消费者等等都是星星点点的陪衬物。

一个个的创业神话、商业奇迹和瞬间扬名,使得企业家被当作了一个倍受尊敬的、伟大的职业。在社会、众人和闪光灯的拥簇与鼓励下,企业管理者们放弃原先的小心翼翼和谨小慎微,开始以强大资本的强者的姿态指挥这个世界。专横跋扈并以居高临下的眼光,漠视消费者和客户、甚至是漠视法律----他们正在不知不觉中、主动的远离消费者。他们开始认为是企业制造的商品创造了消费者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消费者的捧场创造了企业奇迹;他们认为是强大的企业改变了社会、而不是时代造就了企业。它们因此而失去了对待市场与客户的小心翼翼,想当然的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己是市场的主宰。

现在,必须唤醒企业家沉睡的利他主义的“责任意识”。责任并不是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来自于外界的客观赋予。当一个企业组织诞生后,就被外界赋予了各种不同的责任。企业是以承担起了各种被外界所赋予的责任,而获得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利益回报。事实上,企业组织与社会环境、客户或消费者、利益关联者等等关系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的责任关系!只要企业组织承担起了自己“恰如其分的责任”,那么,美好的持续的利润就会出现 ----这即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必然的管理逻辑;

简而言之:“管理就是承担责任”----企业家就是通过源源不断的客户或消费者的责任承担,而获取来自强大责任感的永无止境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对于企业家、还是对企业组织来说,任何来自利润/冒险/名利/所提供的工作动力,终究会停止的;而来自民族自豪感/争当龙头老大的工作动力,其不恰当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强烈与深刻的责任意识,才会是永不熄灭的驱动力。当企业家的眼睛专注于来自组织外部的“责任”时,就会发现它是如此的奇妙繁复和玩味无穷,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只要客户或消费者存在,那么,企业家的责任就不会消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