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似乎从来不缺新闻。最近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70岁的何享健,在经过十余年的反复思量酝酿之后,最终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子承父业”,而是将美的集团资产超过千亿的掌舵权交到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手中。
老何的“家电航母”接力棒这一传不要紧,外界对于家族企业接班问题的关注和讨论立刻升温,讨论热度立刻超出了家电行业的范畴。
9月份的《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了一个叫做“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报告主要对沪深及港交所上市的1394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家族企业占比接近一半。然而报告显示,在这684家上市的家族企业中,仅有7%的企业已经完成了二代接班。
有专家指出,中国绝大多数家族企业现在还处在第一代掌控阶段,然而在未来的10-15年,中国的家族企业将迎来一个交接班的高峰。
在这种大环境下,美的“家电航母”的此番变动,引起的“冲击波”自然威力强大。
“太子军”时代式微?
可传承性,是家族企业十分突出的一个特征。然而在美国,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地过继给第二代,1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地过继给第三代,而能成功地过继给第四代的家族企业只有3%-5%。在中国,有句话则更好地诠释了家族企业的现状,即“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描述,更是由此形成了从古到今的一种文化现象。
“太子军”本来应该是父辈发展企业的最得力臂膀,然而为什么会在传承上总是问题多多,越来越式微呢?
其实家族企业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一点都不比治理一个国家简单。它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商谈、调查、评估、咨询意见等一系列参与和过程。然而,在中国,许多第一代企业家都是进入了60多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着手考虑企业的传承问题;而当企业家健在并且能继续领导企业的时候,其子女也不愿意讨论企业传承的问题,尤其是财务接管方面的问题,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孝,自私和缺乏信任的表现。这一点可以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来理解就非常自然了,“不孝”,自然是被众人唾弃且不被允许的事情。
然而子女的时间期望值未必和第一代企业家做好传承准备的时间差相吻合。譬如企业主想传承时,继承者可能还尚未做好继承准备。父子情结严重但缺乏竞争能力的传承,是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进行“子承父业”的传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继承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继承过程缺乏。
另外,当企业创立者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例如死亡、丧失生存能力或突发意外事件的出现,家族企业继承者仓促上阵不可避免地对家族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发现,家族企业缺乏继任计划是许多第一代家族企业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是在没有制定继任计划的时候,创始人突然去世,极其容易使得权利格局和所有权分配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创始人的继承人之间斗争与冲突常常会非常激烈,完全不能保证企业将来的发展。
另外,继承人个人兴趣与创始人的期望值不匹配等原因,也成为了如今这个彰显和尊重年轻人个性发展时代的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桎梏。譬如本报之前所分析过的李嘉诚分家的案例,李嘉诚的智慧在于对李泽钜和李泽楷不同性格兴趣的充分尊重,最终给出了阖家皆大欢喜的分家方案。
然而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有调查显示,如今有近一半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遭遇了二代继承人抵触家族继承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太子军”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经理人掌控时代来临?
虽然何享健把美的集团交棒给方洪波,和其独子何剑锋“无意于此”有重要关系——何剑锋自主创业,对资本运作、投资新兴行业非常有兴趣,比起接班美的家电,也更为偏爱。然而,从2001年联想的柳传志把集团的经营控制权交给杨元庆开始,似乎近年来社会和行业对职业经理人接班家族企业的呼声浪潮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