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已离我们而去,人们能铭记的就是她的领导风格和极端政治;或许二者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撒切尔的领导风格,其精华就在于她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使她更像革命派,而非保守派。作为英国保守党的领袖,撒切尔坚持使用大棒政策迫使反对派同意自己的主张,在平静的政治现实中掀起了滔天大浪。正是这些特质,使她成为继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之后影响力最大的英国政治家。
然而,我们数十年的咨询经历发现,和那些大公司的CEO等资深管理者一样,撒切尔的最大优势同样也是她的最大劣势。
我们常用一系列反义词来界定领导风格:专制vs.民主,以任务为本vs.以人为本,短期vs.长期。其中一对相反的特质在英国首相撒切尔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风格:独断专行vs.授权参与。
理论上讲,大多数领导者都很清楚强硬与授权这两种领导风格的互补性。然而,我们却一再发现,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少数领导者能够有效整合二者,相反,绝大多数领导者会沉迷于其中一种,且发挥过度,以至于完全抹杀了这种互补性。我们曾经遇到过进取心十足的强硬领导者,他们表现得太过强势,以致于旁人无从插手。我们也见到过另外一种极端,即“好好先生式”的支持型领导者,他们也不能号召员工迎难而上,最终难以实现目标。
我们曾在《当心你的优势》(Fear Your Strengths)一书阐释,对成功最为核心的品质却也是职业生涯的最大威胁,这会让大多数领导者惊慌不已。而且,即使他们不能深思熟虑,领导者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应该冒着过犹不及的风险,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还是冒着成败无定数的风险,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就以撒切尔的故事作为案例来研究一下吧。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戴维-钱皮恩(David Champion)《斗士撒切尔》一文所言,玛格丽特-撒切尔确实是一位斗士。她能磨砺坚毅不屈的个性,抱持坚定的意识形态,蔑视共识政治,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政治伟业:实现了英国经济的私有化和复兴,全盘否定了社会主义实验,经受住了苏联的暴政。她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也让英国影响力远播全球,连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也公开支持她。
然而,正是由于撒切尔过度发挥了这些优势,才引发了巨大争议:她顽固不化、毫不妥协,是《经济学人》笔下“一个拘谨的控制狂”。她好斗的性格让麾下阁员无数次领教到:对她的任何反对和挑战都毫无意义。即使忠诚者提出反对意见,她也拒绝接受,哪怕这些意见可以让她保持坦诚、能验证她的想法,并提升彼此间的共识。对于撒切尔来说,她对待自己阵营内的建设性意见,与对待政敌的反对意见,态度如出一辙:挥拳相向!
撒切尔就曾坦承,“我得说,当他们反对的时候,我浑身上下就充满了肾上腺素,战斗的感觉就来了。我会挺直身板,对自己暗示说,‘玛吉,出手吧,没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我很享受这种时刻。”
最终,正是人头税这一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让撒切尔政权轰然倒塌。她不愿考虑别人的意见,拒绝让步。即使股肱之臣曾提醒她,政策实施后可能会引发政治反弹、适得其反,她仍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之后不久,英国公众爆发了暴力抗议,她的支持率一落千丈,降至英国历史上创纪录的20%.1990年年末,她被迫辞职。她的继任者约翰-梅杰(John Major)很快把人头税调整为市政税,并执行至今。
对于像玛格丽特-撒切尔这样的强势领导者,直截了当的建议就是两种选择:其一,在采取强硬措施、坚持立场之外,时不时放轻松一点,也就是说,要有选择地斗争;其二,弥补自己不擅长的那一面,让可信赖的顾问或顾问团队给自己施压,遏制住自己性格最偏激的部分。当然,对于像撒切尔这样白手起家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只能依靠自己,要做出上述选择确实有悖于他们的生存之道。但是,我们也见过有人成功地做到这一点。虽说本性难移,但为了避免麻烦,至少还是得有所改变。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留待读者思考:假如撒切尔心胸更为开阔,在选择斗争对象时更为审慎,那么她是否可以既保持不容置疑的巨大影响力,同时又得以从政界优雅退场?她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否会有所不同:坚定而不刻板、坚强而不顽固,少偏激少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