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人规模的团队,成员之间有很多的互动机会,团队氛围良好,更容易融为一体,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在良好的团队氛围下,团队成员工作技能发挥更充分,输出良好的团队绩效。从人均绩效看,这一规模的团队是表现最好的。
当团队规模上升到10至20人时,成员之间的沟通和配合的机会减少,这时候成员由于亲疏关系,有可能形成2-3个小团队,而且会出现孤立成员。不同小团队之间会形成自己的子目标,虽然理论上来说这些子目标都应该服从于团队整体目标,但实际上会有偏差,不同子目标之间也会有矛盾。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团队领导无法再兼顾到每一个成员,小团队的形成也造成有些成员与团队领导沟通机会减少,被忽视的情绪开始滋生甚至蔓延,有些成员主动承担的意识变差,造成团队人均能量值降低。
当团队规模上升至20人以上甚至更多时,团队领导也意识到自己的精力有限,无法兼顾所有成员,而且分工的更细致要求中间负责人出现,因此团队领导会正式任命2-4名负责人,内部小团队正式形成。团队领导又会发现小团队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因此会指定专人协调,或者制定出一套用于协调的规章制度,团队开始从能人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虽然成员定位更清晰,但成员的目标感、工作激情、成员间配合必然会下降。
针对团队规模的分析,6-10人的团队规模是最理想的,可以促使团队成员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并且保持一致向前。但现实中的团队规模更大,10-20人规模的团队开始出现成员偷懒和相互牵制的现象,但这一规模阶段并不严重,团队人均能量值仍处于较高水平。
事实上,最佳团队规模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会受更多的因素影响,如团队工作的单一性,即分工的细致程度,工作越单一团队规模就可以越大;如团队成员的性格与经验,性格越沉稳,经验越少,团队规模就可以越大。此外,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团队领导,相对来说权威型领导在小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最明显,但在大规模团队中,权威型领导就会明显感到吃力,下属更不听话了。团队领导最关键的是要清楚两点:自己的管理边界,团队成员的能力与性格,把最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自己做好协调工作。随着团队人员规模的增加,人均能量值必然会降低,但优秀的团队领导能够充分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将这种衰减降至最低,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出成员配合的乘数效应。
想一想,刘邦只要管好三个人就可以了,你应该管几个人,哪几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