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消费品公司如宝洁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从咖啡到清洁剂的产品系列中建立主导品牌,从而把这种模式推向了极致。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用消费品公司从单个品牌或产品经理那里废除了很多工具。增加新的管理层来监督单个品牌决策并寻找把现有产品推向新市场的机会。营销资源如网络计划、数据库和电话中心越来越多,并在品牌之间实现共享,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品牌经理的自主权。随着传播媒介和营销成本的增加,以及营销、媒介、广告和配送整合,零售业公司继续把宣传预算投放到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长期营销联合,比如迪斯尼公司和麦当劳公司之间的合作,前者使用后者的传媒工具,而后者也利用零售渠道也帮助前者进行品牌宣传。
在消费品行业外的其他行业,品牌管理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金融服务业、90年代初期的汽车业在这种模式上的尝试都遭遇失败。在这些公司,品牌经理充当的只是信息交流的角色,他们对公司业务施加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在这些业务都共用一个品牌的情况下。
最终的结果就是最近几年营销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全部承诺。很多公司甚至只是在首次委任营销总监时,希望在产品或品牌管理上有所作为的人才发现自己的职责、技能以及未来的机遇都过于狭窄。
广告业认为这种变化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广告业内人士开始公开谴责管理咨询师颠覆了广告业的历史:和公司商量营销战略。原因就在于品牌管理的功能退化。随着客户和广告代理越来越关注沟通行为和战术计划的实施,公司不得不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更加复杂的战略营销事宜上,特别在那些资源和基础设施在品牌之间实现共享的公司尤其如此。同时,公司也知道咨询师并不能复制战略营销家所具备的战略实施专业知识。
“大M”营销
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技术、传媒、市场和组织结构持续变化,战略营销知识外包产生了积极的意义,现在的公司就应该开始把这种技能变成公司的内在能力。新一代的战略营销家将需要拥有咨询师、广告代理和高级战略家具备的各种才能。特别是那些真正称得上战略营销家的人需要具备5种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