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孙权在具体的领导艺术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但他们两个在决策上都属于无为而治模式。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完全依赖诸葛亮做决策;孙权基本上遵循哥哥孙策所说的“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以下分别具体分析刘备和孙权的无为而治的决策模式。
刘备自己决策,小胜大败
刘备在没有得到徐庶和诸葛亮之前,关云长和张飞经常参与决策,但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后都得刘备决定。刘备自己决策的结果就是时而胜利,时而失败,所有的胜利都是小胜利,失败则都是大失败。
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之后,曾经收纳了吕布。由于张飞鞭笞曹豹(吕布的岳父),辱骂吕布,导致曹豹与吕布里应外合,徐州反而被吕布占领。刘备不得不投靠了曹操,并协助曹操打败了吕布。曹操在征求刘备如何处置吕布的时候,刘备只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结果曹操就下决心处死了吕布。在最重视人才的三国时期,当时武艺最高的吕布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刘备离开曹操,再次统领徐州后,与曹操成为了公开的敌人。曹操大举进攻刘备,刘备三兄弟再次失败,刘备自己投靠了袁绍,关云长投降了曹操,张飞落草为寇。
当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之下,逐渐稳定和发展壮大起来,获得荆州、益州、汉中,以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情况下,因关云长在荆州被孙吴打败和杀害,刘备再次一意孤行,不顾大局,挥师东征,为关云长报仇。张飞因为跟着刘备为关云长报仇,为部下所害。刘备连营七百里,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得惨败,并因此伤心过度而去世。刘备最后一个自己的决策,不仅落了个三兄弟一同归西,而且导致整个蜀国的势力大大削弱。
刘备无为而治,小输大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刘备是茅塞顿开,相见恨晚。诸葛亮随刘备回到新野之后,刘备尊诸葛亮为老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整天讨论的都是天下大事。从此以后,刘备过上了依赖诸葛亮的名誉董事长生活;诸葛亮则开始了鞠躬尽瘁,累死累活,既要实际当董事长还要当职业经理人的生活。
诸葛亮到了新野之后,主动献计于刘备,迅速招募民兵,他亲自教练新兵,以防曹军突然来袭。刘备立即按着诸葛亮的建议,招募了三千新兵。当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将士杀奔新野而来的时候,刘备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迅速调兵遣将,在博望坡一把火就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烧得狼狈不堪,败回许昌。
曹操派曹仁、曹洪领十万大军再次突然进攻刘备,诸葛亮又用一把火将进攻新野的曹军烧得死伤无数,慌不择路。当曹仁领着败军之师一起逃到白河岸边渡河的时候,又遭关云长在上游用布袋所堵之水的突然冲击,曹军人马溺死不计其数。曹仁在许褚的接应下得以逃生。刘备、诸葛亮渡河离开了新野,并将所有渡船烧毁,直奔樊城。
由于当时刘备的势力实在太弱小,无法和曹操大军进行长期抗衡,只好放弃樊城、襄阳、荆州,战略大转移到刘琦所领之地夏口和江夏。正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诸葛亮再次提议联吴抗曹之计,并取得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战绩。刘备能够得荆州、益州、汉中都是诸葛亮的正确战略、战术的结果。当然,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中兴汉室的遗愿,北伐魏国战略是不是正确,备受争议,并且在具体的战术上出现了“失街亭”这样关键的失败。总体上说来,刘备无为而治的决策结果就是“小输大赢”。
孙权因年幼而无为而治
刘备之所以选择无为而治,主要原因是自己决策的效果比较差,难以实现中兴汉室的远大理想。孙权选择无为而治,是因为孙权继承孙吴之主时,年纪尚小,缺乏实际的决策经验,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把握进行决策。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的势力和声望大大提升,曾经派使者到江东,要求孙权送质子。对此,孙权犹豫不决。关于这一外事活动,张昭自己并没有明显的主张,周瑜经过分析,明确表明不能送质子,以免因质子一人而全盘受制于人。年仅18岁的孙权接受了周瑜的意见。从此,曹操就产生了南征的念头。
官渡之战后的第八年,曹操果然挥师南下,想一举消灭刘备残余和孙吴。当孙权收到曹操统率百万大军将“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永结盟好的信函时,东吴的大臣们对“主战”还是“主降”的问题上,争论非常激烈。从数量上来看,以张昭为主的“主降”派占绝对多数。此时已经26岁的孙权仍然觉得难以果断决策。在吴国太用孙策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提醒之下,孙权派使者到鄱阳请周瑜商议。周瑜批评张昭等主降派的理由为“迂孺之论”,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主战”意见。然后指出曹操南征犯了兵家之大忌:北方马腾、韩遂为后患之忌;北军不熟悉水战之忌;隆冬季节,马无蒿草之忌;劳师远袭,水土不服,多生疾病之忌。并主动请战,一定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周瑜这一主张,给了孙权莫大的信心和勇气,立即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为了遏制“主降”的舆论,孙权拔出宝剑将面前奏案砍去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
“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种模式,周瑜在世的时候,是一种客观存在,周瑜去世之后就成了一种象征。即谁在都督之位就由谁来帮助孙权做决策。鲁肃与诸葛亮配合得很默契,立主吴蜀联盟。所以,鲁肃接任都督之位后,吴蜀联盟最为和谐。吕蒙和陆逊又不同于鲁肃,有些类似于周瑜,在吴蜀联盟的战略上,总是想把荆州从刘备手中夺回来。最后,吕蒙和陆逊联合,打败了关云长,继而打败了刘备夺回了荆州,实现了东吴长期以来的一个夙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孙权也曾经自己领兵打过仗,但总是吃败仗。自从赤壁之战后,孙权一直自己带着军队进攻合肥,与曹军大大小小打了十多次战役,未能取得胜利。当程普的援军刚到时,曹军张辽派人来下战书。孙权看了战书很是愤怒,于是决定不用新到的援军与张辽决战一场。结果被打得四散奔走,孙权自己也被追杀,差点丢了生命。后来,孙权知道宋谦为了保护自己牺牲了而放声大哭。长史张纮劝谏说:“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且今日宋谦死于锋镝之下,皆主公轻敌之故。今后切宜保重。”孙权回答说:“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可见,孙权自周瑜以来,外事的决策主要依靠都督来帮助,不纯粹是承袭孙策遗言的缘故,也有孙权不善于外事战略和战术的缘故。
无为而治决策模式的成功秘诀
刘备和孙权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决策水平高,而是因为他们的决策水平都不高。从领导素质理论来说,领导的决策能力通常都是领导成功的必备条件,为什么决策水平不高,反而成为刘备、孙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呢?其实,领导不一定都是全才,有明显缺陷的人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人。问题是有明显不足的领导者是否能够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刘备和孙权都是通过发现人才,尊重人才,敢于和善于授权的领导者,这无形之中弥补了他们在决策能力方面的不足。这就是刘备、孙权无为而治的成功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