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为什么迷恋价格战?

   2023-06-15 互联网3080


  由此看来,用战争的思维去使用“价格杠杆”,方向是战胜对手而不是为消费者利益着想,也许这在短期内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长期却是有害无疑。特别是目前竞争不是很规范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厂家是以偷工减料为代价获得价格优势的,100元钱的产品可以用5年,降到50元钱的同个产品就只能用一两年。而且在宣传上还隐藏了这种降低产品质量的事实,这是对消费者的善意还是恶意?

  企业“恋战”缘由

  中国公司迷恋价格战的基本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的产业结构严重轻型化,大部分企业在低层次上竞争;第二,中国的企业老板大部分是游击队出身,除了价格战这类扩张型打法之外,别的精细化正规战法大多不会。

  中国人民的生活在这20年间的变化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有专业数据显示:在与人民生活相关的500多种产品中,供求平衡的20%,供大于求的80%,几乎没有什么是供不应求的,这种状况是价格战的基础。供大于求怎么办?价格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但是不是供过于求就一定发生价格战呢?饮料市场早就供大于求,娃哈哈与乐百氏之间的价格战一路下来,水从三四元也降到了块把钱,但为什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之间却不见这种价格战?

  但也有人不这么看,中国的价格战领袖格兰仕就以全球500强第一的沃尔玛集团为榜样,声称“沃尔玛”不就凭“价格”或“低价”获得了全球第一?言下之意就是,格兰仕为什么不可以凭“价格战”成为家电老大?从而将海尔、美的之类的所谓“高端品牌”清除出局,就像在微波炉行业做的那样。

  但沃尔玛真的是凭“低价格”战略成为全球老大的吗?从表面上看,情况的确如此,沃尔玛通过低价和商品多样化策略,在美国建立了1000多家大型超市,从而彻底摆脱了对大零售商的依赖。但在这种策略的背后,是沃尔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煞费苦心建立的中心辐射式商品流通体系,以及80年代初期对其进行的自动化改造。1983年,沃尔玛花去全年资金预算的1/4购买了一套卫星系统,到1988年,沃尔玛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私有卫星通讯网络,到1989年,沃尔玛甚至在卡车上也安置了卫星发射机这样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帮助沃尔玛在1998年达到人均销售额10万多美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