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文化重回人间(之一)
真正有效的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玄虚,不是道貌岸然的说教,更不是口不应心的标语,而应从实实在在的流程操作开始。
企业文化为何这样“虚”?
十多年来纵观中外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两张皮状态:有些教授的理论很好,但过于虚泛而不可执行;有些企业的实践不错,但支离破碎而难于推广。因此,相比坐而论道的理论家,企业文化操作有方的企业,往往更易于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又由于其操作无法复制,便更为企业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和教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似乎企业文化成了各界一致的共识。然而只要人们稍加深究,大家的理解便会千差万别,于是乎企业文化成了虚而又虚的代名词。长期以来,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地弥漫着,同时又谁都看不见、摸不着地虚无着。
企业文化为什么这样虚?这是因为:操作有方的企业家忙于日常经营管理,无暇进行理论升华,导致眼下的企业文化理论大都不是企业家总结出来的,而是西方教授们的智慧结晶。这也就注定了这些理论不是着眼于实践操作,而只能成为一个个理论框架。继而,这些本就虚的企业文化框架经过本土教授翻译后,便更虚了一层。最终,当这些已经很虚的企业文化理论被引入企业时,企业家们的不同理解使得落实企业文化几乎成了画鬼。
于是,在很多企业人士看来,企业文化只是一个看似非常有用而实际没用的概念。
企业文化究竟有用没用?
西门豹治邺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故事。西门豹走马上任邺县县令后,深入实际调查发现老百姓贫穷的根本原因是“苦于河伯取妇”,源于迷信落后的文化。于是破除迷信,取消了陋习,并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植树造林,采取了不少科学兴农治理农业的富民政策。从此,邺县富足起来,并一直富足了千余年。隋末兵乱,一把战火把邺县城给烧了,这些浸润着西门豹时期科学文化的邺县人四散逃离。唐朝建立后,又有外乡人迁居于此,由于没有被科学文化所武装,自此邺县就贫穷下来,一直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