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公司之歌与“爱”
如果你是一家保守传统公司的新任CEO,发现公司甚至不允许员工在办公桌旁喝咖啡,而你天生一副开朗外向的性格,追求幽默、有趣,很想改变公司内部彼此隔绝、冷漠、强制的气氛,你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对员工说明,玩笑幽默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公司业绩没有提高,不断地娱乐或聚会也会分散精力,妨碍取得业绩,甚至因为造成金钱的浪费而受到董事会的指责。
许多企业的CEO还没有做好付出成本的准备。北京一家知名房地产集团去年在公司内部搞了一个“奖励购车计划”,只要销售业绩超过1000万元,就奖给销售经理一辆轿车。最后老板一看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有很长一串,很是吃惊,马上修改原来的标准,提高门槛。“朝令夕改”的企业文化获得的可能是短暂的成本控制,绝不能形成持久的激励作用。
CEO如果能付出信任的“精神成本”,打破“凡事都要请示批准”的规矩,让员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就可以获得回报,固化企业文化。深圳东进通讯技术公司起初做流程管理的时候,业务人员请客户吃顿饭、喝杯茶、花销超过300元都要层层申请、审批,后来总裁从实际出发,提出“在特定环境下谁最有发言权,就由谁拍板决定”。原以为拿来报销的发票会骤增,结果并未如此,一线的业绩反而有了明显提升。
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只是成本,无法带来回报呢?有专家分析,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抓住根本,搞的是花哨的行头:惹眼的衣着形象、公司LOGO、吃喝玩乐等等。二是急功近利,当公司绩效与事先的预期有差距时,是坚持已有的价值观还是受利益驱使?去年“非典”时期,仁达方略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非常头疼,没有业务但员工工资却一分钱不能少,支出的全都是成本。他的一位同学,也开咨询公司,干脆把人员全部解散,公司歇业。王劝他说,这样自私的公司肯定要出问题,对方却不以为然,觉得“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最终仁达方略没走一个人,得以照常运转,那家公司则消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