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样板市场的可控性。
企业必须对样板市场有足够的控制力和监管力。这样,企业才可能使样板市场朝着企业变革的真正目标前进,不会走偏走错。
2.样板市场的可行性。
样板市场应能够与企业的经营、营销和技术力量支持相匹配,能够把新制度、新政策等率先试行,能够随时进行成败总结分析,还能提供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3.样板市场的可复制性。
首先,样板市场要具有最大范围内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包括市场、人员、顾客、结构等。只有这样,变革才有可能顺利推行;其次,企业营销变革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和关键问题都必须能够在样板市场中出现征兆。
由此可见,选择样板市场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标准和特性。
案例解读
成立于三年前的FLY服饰,依靠其原先在服装批发和零售方面的成功经验,果断地切入了服务制造行业,但是面临着最重要的渠道转型和分销模式变革。如果依照原先的服务批发和零售市场,也能支撑起一定的销量。但肯定无法做强做大。企业实现行业市场占有率第四名后发现,再上一个台阶非常难。整个渠道和组织似乎都出现了一种“抗性”,难以跟着企业向上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决策层决定进行营销体制变革,但却不知如何转型,如何调整。企业内部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一刀切,把原先粗放式的办事处全部转为分公司;一种认为,要先选择在某些区域市场进行样板市场,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全国复制和推广。
最终决策,采用样板市场。
很快,企业开始招兵买马,重金聘请营销负责人,进行营销系统和分销模式变革。
而时隔半年,他们却又恢复了以往的分销模式——样板市场失败了。“山还是那座山”,但这时的销量已经开始下滑。
哪里出了问题呢?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选错了样板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