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佐超指出,跨国公司比中国的企业更注重专利保护以赢得市场份额,而且善于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专利申请的方向。正如其撰文指出:中国哪一个领域市场需求量大或者市场需求潜力大,跨国公司就会在那个领域寻求专利保护。20世纪80年代,家电行业市场需求量大,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就比其他行业多,如菲利浦和索尼公司;近几年来,从大众汽车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表现看,随着我国的通讯、汽车和医药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些公司专利申请量也明显增加。
专利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动力
专利是市场的关键点,跨国公司之所以注重专利的保护就是因其看清了这个关键点的作用。专利所带来的就是对某种技术的市场垄断,这种市场垄断不仅使自己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能从跟进者那里获得收益。用胡佐超的话说,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专利是市场竞争因素中的一种优势因素,是一种法律保障,是争取市场效益的前提条件。
胡佐超指出,专利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起作用,因为专利技术都是最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法定的优势。新技术吸引大量的人财物向其投放。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但同时,专利竞争也很激烈。专利制度是一个创新机制。在这种竞争中推动了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胡佐超遗憾地表示,在跨国公司对不停地申请专利的时候,中国有些企业负责人不知道专利重要性,认为申请专利太费事。中国因此而扔掉的财富不计其数。胡佐超举了一个青蒿素的例子:青蒿素是治疗世界三大顽症之一的疟疾最有效的药品。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不注意专利保护,拱手送了人。美国研究出了许多青蒿素的衍生物,而且把衍生物都申请了专利。中国因此白白丢掉了几亿美元。
胡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在专利问题上的知识缺乏使很多本可以创造财富的技术为别人创造了财富。跨国公司对专利的热衷正是由于已将专利作为其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