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的观点指出,每个公司的存在时间是有限度的。就像生物体一样,企业也要经过诞生、成长和死亡等各个阶段。许多因素能终结它们的存在。腐败和管理不善是最常见的杀手,而其它企业则未能跟上市场的发展,最终失去自身的用处。
19世纪晚期,美国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型铁路公司。但到了20世纪中叶,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消亡。随着公路和航空运输的扩张,铁路成了多种长途运输方式中的一种。铁路公司不是被清算就是被吞并,最后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
一些企业受累于组织结构或财务上的薄弱环节,这意味着它们无法度过不景气的时期。还有一些企业则江郎才尽,再也想不出好的创意。
王安实验室(WangLaboratories)曾经是一家令人羡慕的成功企业,一度置身于电脑科技前沿。但在其富有灵感的创始人王安退休之后,该公司就丧失了使命感。它未能预见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未能把握客户的需求。该公司的创造活力也大量丧失,成了一群除了赚钱之外没有任何高尚使命感的个人的集合。企业仿佛步入了老态龙钟的暮年,开始走下坡路,最终消亡。
但这样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在王安实验室的案例中,如果管理层有才干,或许能激励企业起死回生。经验并不丰富的营销经理威廉?麦克奈特(WilliamMcKnight)出任3M公司首席执行官时,该公司也处于类似的暮气沉沉的境地,还差一点破产。在这个没人感兴趣的职位上,麦克奈特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位管理天才。他重组了3M,并赋予它明确的方向感。
至于铁路公司的案例,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Levitt)指出,铁路公司之所以倒闭,被其它公司收购或遭到清盘,是因为它们不理解自身的业务。他们认为自己置身于铁路行业,但莱维特教授说,它们实际上是在运输行业。也就是说,假如这些铁路公司当时把自己的业务拓展到成长中的公路和航空运输领域,它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生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