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该是时候了。”王汉华很有信心,潜行7年之后的亚马逊中国终于“提速”,享受厚积薄发那一刻。
“我在淘宝上买盒蚊香,送货的居然是亚马逊。问店主才知,她的淘宝店只作为展示出口,订单由后台直接传给亚马逊系统,与其他同类淘宝店共享库存,由亚马逊统一发货。”
网友小珂的一条微博引来围观无数,这正是亚马逊中国掌门人王汉华希望看到的情景。“你可以想像,也许某天淘宝的商家,卖东西在淘宝,后台服务都在亚马逊。”
这种貌似“和谐混搭”的背后,却暗示着亚马逊下一个盈利点所在。“我们希望这变成一个盈利点。前提条件是我们的服务质量比其他第三方服务商更好,价格更优惠。”王汉华坦承。

事实上,亚马逊是全球电商公司中最早尝试“开放平台”的先行者。2007年,亚马逊已经在全球推出“我要开店”和“亚马逊物流”两项业务,让第三方卖家将货物整合到作为平台方的亚马逊仓储物流体系中。
但是直到去年7月,亚马逊中国才推出其平台化策略,今年3月推出“全球开店”的测试版。
在中国电商市场如火如荼的今天,亚马逊的脚步似乎总是“慢半拍”。除了经历“去卓越化”的历程,完成IT系统和仓储系统与亚马逊全球的同步对接,它并没有如预期般加速前行。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2011年亚马逊中国的交易额为60亿元,目前是中国B2C市场的“探花郎”。
但潜行7年之后,亚马逊中国开始“提速”,厚积薄发的一刻到了。
“我觉得该是时候了。”王汉华很有信心,“我们的选品超过500万种,商品在全国平均配送时间不超过三天,这三天的概念是包括新疆、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在内的。至于价格,我们欢迎消费者货比三家。”
“我们希望把开放第三方平台和亚马逊物流变成一个盈利点。但前提条件是我们的服务质量比其他第三方服务商更好,价格更优惠。”王汉华坦承。
顾客总是对的
“多快好省”决胜箴言
王汉华为什么这么有底气?
因为他摸透了零售业的脾气,“多快好省”就是决胜的四字箴言。这家互联网公司在售卖产品时一直按照传统零售的思路面对消费者。
“商业逻辑不要说得很玄,我一直用‘隔壁老王’的原则。你的策略跟隔壁邻居老王谈的时候,看他同意不同意。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多快好省就能够满足要求?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投诉亚马逊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便宜了。”王汉华说。
“顾客总是对的”,亚马逊全球创始人贝索斯可能是在互联网时代最认真践行这一口号的企业家。充斥在亚马逊经理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影子被戏称为“那把空椅子”,因为贝索斯常常在公司开会之时刻意留下一把空椅子,然后告诉他的经理们必须考虑正坐在这把椅子上的消费者——“那是现在这个房间里最重要的人物”。
“以客户为中心”,亚马逊中国将亚马逊全球最大的优势基因复制到了中国。每周一次的高管例会上,开场白就是放录音聆听客户的声音。如果你对亚马逊中国的服务不满意,拿起电话投诉时,接线的没准儿就是王汉华。因为了解一线的客户体验情况,是亚马逊每个高管日常的必要工作。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内部讨论遇到矛盾,大家都会问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怎么做对消费者最有利?就用这个原则摆平这件事。”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方淦加入团队时间并不长。
其实初到亚马逊的员工大多会患上程度不一的“不适症”。
“专注客户体验要体现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这跟很多国内公司不一样,我们非常注重长期而非短期利益,注重Input(投入),而不是Output(结果)。原先在国美、苏宁工作过的人刚来觉得很不适应。”王汉华解释。
因为他们过去每个月都有销售任务,所有的工作要根据销售指标开展。而到了这才发现,亚马逊根本不在意这些。“我告诉他们不看这个(销售业绩),90%看你‘多快好省’做得好不好。我们相信把多快好省做好了,业绩一定会起来。短期业绩辉煌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不多。” 作为摩托罗拉前高管,王汉华颇有感触。
“我在摩托罗拉手机部负责销售的时候最怕的是季末。每个上市公司季末都要出季报,我的业绩占全球业绩份额又很大。一到每季度的第三个月,日子非常难熬,每一天的任务都有人帮你盯着。”为达到总部下达的任务,各种促销层出不穷,有的方法甚至非常短视。
“在高压之下,大家会采取很多的方式。当时最失败的一个案例就是,我们曾把很高端的品牌,比如刀锋手机从上市时的8000块钱最后卖到800块钱。大家都不考虑品牌,不考虑长期的研发,只考虑怎么样完成这个季度的任务。可能风光三五年,但是一定做不成百年老店。”这段经历让王汉华更固执地坚持亚马逊在中国脚踏实地的每一步。
“现在电子商务只占市场零售总额的3%,还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因此它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竞赛。所以,我觉得发力不是早晚的问题,亚马逊有自己的节奏。”王汉华很从容。
“秘密武器”
供应链管理是电商灵魂
“做百年老店,一定要注重投入。”王汉华在贝索斯身上取到了亚马逊的“真经”,“8年不盈利,贝索斯仍坚持投入,值得敬佩。”这似乎也能解释亚马逊在中国潜行7年的图谋。
因为投入当然是要扼住电商的咽喉要道——自建物流。
亚马逊在中国的仓储物流总面积已达近50万平方米,是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运营网络,也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运营网络。今年2月启动的天津运营中心已是亚马逊在中国的最大运营中心,一期工程面积逾9万平方米,是亚马逊中国的第11家运营中心。
“这个数字还会被刷新。”据亚马逊中国运营副总裁周涛介绍,亚马逊中国在9个城市拥有自有配送团队,16个城市免费“当日达”,53个城市免费“次日达”。自建物流这项也是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最大的创新,而现在这项政策也从亚马逊中国反哺推广回美国本土和欧洲的亚马逊网站。
在王汉华眼中,仓储、物流所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才是电商的灵魂,而这正是亚马逊作为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核心优势。“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把商品从生产厂家搬到消费者手里,用最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完成这个流程。”
这家骨子里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已经将数据化运营贯彻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如果你在亚马逊的仓库里发现杯子不和同类摆在一起,而是放在笔的旁边,不要奇怪。因为通过后台计算,系统显示消费者往往同时购买杯子和笔,这种行为属于大概率事件。据此设计路线和摆放位置最合理,处理效率也最高。
记者在天津运营中心观察到,每件商品入库时都要进行“体检”,在周涛看来,这就是亚马逊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在库房里,商品是什么并不重要,我只关心它们的长、宽、高。”周涛解释,商品在包装台上,通过仪器扫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等关键因素,然后就能确定其包装箱大小、货品摆放位置等。这样的存储方式无疑可以迅速实现存储空间的最大化。
在亚马逊精密计算的仓储物流系统下,工作人员仅仅是系统的执行者,而非操作者。在这里,机器比人重要。
“所有机器能做的事情,就不用人做”,这是亚马逊的原则,也是很多新员工不适应的地方。
从传统零售业加盟的新员工都很纳闷:买什么产品,买多少,怎么定价,并不需要他们决定。“那你花这么高的薪水,请我们过来干什么?”王汉华的回答是,“买什么,买多少,你能比计算机预测得更准确吗?你能用经验判断吗?有些事情机器一定比人做得好,比如销售预测。”
让王汉华自豪的是,还有一件事是“没有其他中国电商做到的”,那就是定时配送。消费者对何时发货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到货。
亚马逊在中国率先推出定时送货服务。顾客下单的同时就可预约送货时间,甚至系统还告知顾客,如果在接下来的2.5个小时内下订单,将会在某时间段收到货物。
毫无疑问,“定时送货”功能需要强大的系统分析能力,可以极快地计算出库存、匹配出最优的仓储配送路线,分析过往历史上相同路线所需的平均时间,再计算出此次所需花费的时间。
看似简单的功能需要深厚的技术研发实力,这也正是亚马逊7年时间沉淀的结果。“我们不只是一个电商公司,还是一个技术公司。我们DNA里全部都是技术。”方淦强调。
“做百年老店,一定要注重投入。”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在贝索斯身上取到了亚马逊的“真经”,“8年不盈利,贝索斯仍坚持投入,值得敬佩。”
为他人做嫁衣?
开店没有苛捐杂税
定时送货这一服务一定羡煞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