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正能量”之毁

   2024-01-18 互联网1230
核心提示:一、北京市民高度对中共官方宣传口径的挖苦又多了一种形式:@北京市民踊跃 :本人郑重声明:此次市府号召捐款,本人一毛钱都不捐

一、“北京市民高度”

对中共官方宣传口径的挖苦又多了一种形式:“@北京市民踊跃 :本人郑重声明:此次市府号召捐款,本人一毛钱都不捐,所有标榜‘北京市民踊跃捐款’的新闻全部为虚假报道,本人将保留追究相关媒体侵权的权利。”

与这个微博账号相呼应的当然少不了“@北京市民高度”,他对“踊跃”的声明表示“高度肯定”——在这些网络讽刺者一唱一和的行为艺术之间,宣传官员们沿用几十年的那套话语模式——比如“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示”、“积极”——越发像个笑料。

在已经因那份《北京娱乐信报》上的“北京顶住最强暴雨”大标题而感到不适的情况下,官方通稿中频繁出现的“重视、迅速、亲临、奋战、温暖、感动”,让那些敏感的异议者格外厌恶,对“被代表”的警惕之心更因北京官方发起为“7•21”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捐款活动而蔓延。尽管类似“北京市民高度”这样的账号陆续被注销,尽管新浪头条新闻和北京市民政局在发布通稿时关闭了评论,但挡不住那些转发者加上一句“捐你妹”,或者“我已纳税”。

《晶报》今天勇于在纸面上公布这场民意反弹。根据这篇社论总结,不少人在网上说“不”的原因是因为“既在情理上站不稳脚,也显得有点牵强与突兀,倘若在其使用的合法性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承诺与行动,将很难消除市民的疑惑”:“作为一国首善之区,北京与上述本身就属于边远贫困地区的灾区不同,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要强得多,应该不至于困窘到了需要公众解囊来渡过难关的地步。更为吊诡的是,北京这次是号召全体市民向灾区捐款——北京市民本身就是这场暴雨的受害者,自己给自己捐款,是不是显得很滑稽?”

在说明慈善公信力严重透支、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时代背景后,这份深圳报纸认为,北京的当务之急“不是发动市民捐款,也不是挖掘救灾过程中的英勇事迹,而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中吸取教训,就一些公众关切的问题作出回应。”

权利意识被这场暴风雨洗刷得格外清晰。经过一轮又一轮与公权力的抗争,以互联网为最重要根据地的中国民众已经变得更加严苛。虽然尚不能与一年前“7.23”后的山呼海啸相提并论,但“7.23”也已经被一些抗议者与那些被掩埋的动车车头相提并论,“要真相、要反思”。

就像那些起初听到预警时不以为然地认为“下个雨能出什么事”的人们一样,首都官员或许也没能想到这场天灾会在周末过后带来如此持续而猛烈的质问—— 这很可能与这个城市聚集了最多公共知识分子有关,与那些北京“爷们”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有关,总之,虽然那些由北京市主管的报纸和门户没能放行太多愤怒情绪,但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对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悲剧的尖锐拷问持续不断。

这些拷问反映在对这个曾经举办奥运的光鲜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之差的震惊上,反映在对气象预警信息发送范围和效率的质疑上,反映在当夜足球赛和演唱会照常举行的纳闷上,反映在对机场高速当夜坚持收费、交通协管次日张贴停车罚单的愤怒上,反映在对“降雨量百年一遇”的口径将成为政府免责理由的推测上……甚至,当发现连官办媒体也在赞颂“双闪车队”“爱心留宿”之类的民间互助为“正能量”时,那些异议者忍不住要怀疑这是宣传官员们将计就计设下的一个圈套,只不过是过往那些正面宣传穿上了“马甲”。他们决定,不给官方“转移视线”“引导舆论”的机会。

拥有近200万关注者的投资人王冉熟悉西方民主,他不仅号召“传递正能量,不捐”,还提出自己的治理思路:“事故/灾难——封杀报道和评论——领导重视——工作到位——制度优越——大爱无疆——号召捐款,这路数过于老套了,像个过气的半老徐娘。作为市民,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效的预警+高效的救援+宽松的报道和评论空间+对普通人生命的高度尊重+严格的问责制度+持续提升的防减灾能力。”

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已经在“坐等诸如‘你才正能量你全家都正能量’的话语出现”,身处美国的专栏作顾猷则在微博中写道:“纽约市前年暴风雪,整个城市瘫痪。纽约市府立马遭到暴风雪一样的批评,批评来自社会各界,救灾不妨碍批评,边救灾,边批评。雪灾过后,一个接一个的调查组,一个接一个听证会,都旨在弄清政府有没有失职,哪里失职。没有宣扬所谓‘正能量’。在眼里不揉沙子的纽约人看来,盯住政府,就是最大的正能量。”

这种“正能量”理论今晨更获得《南方都市报》的白纸黑字作证。显然,这家广东报纸也认为,死难那么多人的北京配不上“顶住最强暴雨”的标题,本省面对台风3死6失踪的数据需要配上“树啊!车啊!”的惊呼,只有全港无一死亡的邻居才有资格说一句“扛住最强台风”。在描述了面对“韦森特”台风的预警及时、防护措施到位后,记者更要强调:“尽管如此,民间仍有不少批评声音,不少市民抱怨台风过后,政府部门交通安排不力,‘等车等了两个小时’……港府一系列的应对举措被内地舆论所赞赏,但香港市民及媒体似乎并不买账。”所以,这篇港澳观察正式宣布“批评才是正能量”:“在港人眼里,港府做得好是应该的,批评和挑刺会帮助港府改进工作,。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香港人认为,批评并非负能量,相反,盯着政府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同样请香港“优等生”站出来给内地官员作榜样的还有《人民日报》。继昨日传授“台风来袭,香港这样应对”的条款后,今天是《13年来最强台风渐离香港,城市应急管理思考仍在继续。面对灾害,人人都是决策中心》,包括“政府担责任:教育局发停课通知、民政署开放临时庇护所”、“企业真配合:允许员工提前下班,协助政府做好服务”、“市民警惕高:学校有危机教育,人人都知道8号风球、黑雨警告涵义”。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