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曾因为22日在微博上转达停车罚单作废的指示而获得称赞,但绝大多数时候,她的待遇没这么好。根据这段视频的解说词,“对于民众指责政府预警不足,王惠说天气预报准确,可还是有人开演唱会、踢球,显示北方人防雨意识不足,并说‘山洪’一次对北京人来说是小说里才看得到。对有民众指责政府救灾不力,王惠通过微博发布消息、回应,不过并非所有网民都买账。”
只有最后一段能够证明凤凰网上的文本比其它门户所引新民网版本多点什么——“王惠:‘可是真话为什么会挨骂呢,就是现在的老百姓心态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其实我觉得他们太不了解我了。如果了解我的人,就应该了解,我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
王惠有理由郁闷。既然表扬民间“正能量”都让一些人倒胃口,何况英雄赞歌?虽然能获得《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京华时报》的大幅追思版面,但网民对此显得格外吝啬。两个舆论场的割裂显得如此不可调和,在微博和论坛上,“党员干部”的身份似乎成为一种“原罪”,即便付出了生命代价,也不能获得多少缅怀——仿佛必须是“最美司机”吴斌这样的平民英雄,才配得上人们的掌声。
难道好人好事、英雄事迹还不能说?这种“咄咄怪事”也一定会让王惠们愤愤不平,殉职副镇长和派出所所长的亲人也必定感到委屈。所幸,新华社为他们发扬正气,在昨晚发出通稿《暴雨中不倒的旗帜—记奋战在抗灾救援一线的北京党员干部》,并就此得到北京各家媒体以及《新华每日电讯》等同步刊登加头版标题,《京华时报》更增长一论《为尽责倒下是大写的职业人生》。
那么,在雨夜要求加价算不算不尽责、不职业?如果说对机场高速收费“暴雨与暴利”的斥责已经盖棺论定,那么,针对出租车司机是不是在“趁火打劫”的争论却没能达成共识。《新京报》昨天那篇《借暴雨发横财,应重罚》得到搜狐推荐,但凤凰网却坚持《灾难经济学》,告诉民众“仇啥别仇价格,仇啥别仇交易,所谓的发灾难财,其实都是在缓解灾难”。
不过,自由市场支持者总体还是落了下风。今天,腾讯评论头条转载《东方早报》上对他们忘记道德价值的批评,新浪也用同样力度推荐曹林那篇《趁灾加价,板子不能都打司机身上》。这位团中央机关报评论员不点名地批评央视同行王志安“出车加价更有利于被困在大雨中的市民”的微博:“半吊子的经济学,常常自以为是地分析利害,根据想当然的假设去推理,却不问现实中的人情,不问法律的是非。趁灾加价,这显然是一种强制,特殊的情境下强制你接受一个价格,离抢只有一步之遥,不仅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在法律上更是不允许的。”
在另一个经济版上,《中国青年报》记者们还请来那些司机发表感受,而将“一边享受垄断特权,一边‘份子钱’旱涝保收”的出租车公司钉在了靶子上。 “北京又将迎来一场雨的考验。这接下来的一份考卷,谁会合格?”文章推荐全国青联委员、“顺风车”(拼车)倡导者王永对今晚的建议:“所有出租车上路运营,淹坏政府赔偿。”
作为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需要统领全局。在今天那篇《市直机关为本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捐款“的头版头条边上,已经讲述了“从市情出发完整地认识这场灾害”的重要性:“特大型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分析,很难将大城市的问题解释完全。这场自然灾害给我们点出了问题,也指出了努力方向。不管是市中心还是郊区县,暴露出的问题都要靠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
在作家叶匡政看来,北京的确急需摆脱“半城市化”。这篇通过《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今天倒是获得搜狐和凤凰网一致认同推荐:“对中国城市来说,比大兴土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创新城市管理制度,城市各种系统的协调运转才有可能。我们应反思的是,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化,如何让市民参与到对城市的治理中去?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30 多年来的城市化成果才能保得住,不会因一场灾难而毁掉。”
比《北京日报》和《环球时报》都更高一级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就更需要统领全局了。除了用《莫让极端天气导致极端灾害》的时评教诲各地官员“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人民日报》已经把“三峡水利枢纽开启泄洪深孔泄洪”的新华社图片放在头版,表明自己的报道重点正在向长江转移。同在这个早晨,《齐鲁晚报》已经把“三峡大考”的画面放到最大尺寸,《都市时报》展示万人围观百年洪峰的场景,《重庆晨报》更是宣布“特大洪峰过境8万人紧急转移,未有人员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