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正能量”之毁

   2024-01-18 互联网1230

二、触不到的记忆

在自己针对北京暴雨讽刺官员的博客《图腾》被删除后,李承鹏来不及多抗议,因为他需要出发去一个早已确定的目的地——温甬高架桥下,动车车头掩埋地。

7月23日午后,他通过微博发出与另一位网络意见领袖王小山在纪念地的合影,叹息“记忆,几乎是我们活着的唯一理由”,并对那些跟踪的黑衣人说一句“我们离开现场了,你们放心”。

此时,这两位名人在各家门户网站里的支持者还只能找到那篇来自《钱江晚报》记录小伊伊一年康复经历的独家报道——虽然很多媒体人通过自己的微博为死难者点上了一盏烛光,尚未出版的杂志“壹读”发布了诵读遇难者名字的新版“念念不忘”音频,但他们的个人情感毕竟不能通过审核成为正式报道。

所以,当新华网浙江频道在当晚发出那篇《中国高铁,在疗伤中找回常轨》时,虽然仍不能算作通过新华社线路发出的正式电稿,但已经立刻成为网络编辑们的抢手货。文章同样是以项炜伊的故事开始回忆,声称“小伊伊母亲留下的微博,成了很多人——大多数不是当事人——排解伤痛的去处。‘需要这样一个空间来彼此加油,直到世界恢复原来美好的模样。’”下半部分则是总结中国铁路的减速历程,“一下子从热点到了冰点”,不过记者也同样留下伏笔:“在当前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面前,经济政策转向‘稳中求进’,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重启重大项目投资之门。”

似乎只有这么多了,宣传官员制止了想要“再来一次”的祭念,一些异议者的注意力也确实被北京暴雨吸引了过去。暗流涌动中,却是《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主动站了出来。

他一定是看过了那篇最新祭文《触不到的记忆》,直到今天凌晨3时48分还不能入眠:“李承鹏、王小山等去温州纪念7.23动车事故遇难者,强烈希望官方从中受到有益的刺激。我不明白,为什么官方不能办这样的纪念活动,大大方方提供缅怀的机会,却一定要把道德高地留给他们的‘维稳对象’。跟上时代吧,维稳先维人心。劝官员们在思考方式上向网络意见领袖们‘兼学’。”

这样的感叹,就连那些原本痛批“胡编”的人们也要欣慰赞许吧。只是,同样是在这个早晨,门户网站在新闻首页推荐了另一个会让围观者心寒的消息,《港媒:动车事故幸存女孩被幼儿园拒收》。根据这篇由《参考消息》译自《南华早报》的稿件,“小伊伊的叔叔项余遇说,他们家想送现在已经三岁半的伊伊上幼儿园,但是打听过的所有幼儿园都说他们担心孩子左腿的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