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也跟了上来,继昨天提供记者对汽车落水后如何自救的试验结果后,今日社论正是以《人民日报》昨天那段“香港人更重视对意外灾害的防患于未然”为据,劝告“遇到极端天气尽量少出门,这听起来很简单的习惯,其实也是‘自救意识’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和如何破窗逃生一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乃至政府全方位的培训。有了应急避险能力教育,再加之慎之又慎的防范灾害意识,在突发事件中,最宝贵的‘第一时间’才会有更多的生机与转机。”
“这场暴雨后,我们期待城市的排水等基础设施能有所改进——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一场提升公民自救意识和能力的全社会都参与的行动。某种意义上说,提升公民自救能力,也是雨灾留下的宝贵遗产”——只不过,强调“市民警惕高”也有风险,因为这会被怀疑是政府在推卸责任。搜狐今日正有专题强调“面对灾难预警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更重要”:“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被人们广泛怀疑;四种颜色预警,老百姓也不懂是怎么回事……”这家网站引用“十问政府”的微博发帖,批评“灾难预警不应是政府的花架子,还应该有更积极的应对”,不仅是“糟糕天气时,球赛、演唱会本该叫停,学校应该关闭”,还包括“北京气象台虽然一天连发5条预警,但是并没有形成全方位的预警宣传,很多人甚至连预警都不知道。面对台风‘韦森特’,香港天文台相继挂出8号、9号、10号风球(热带气旋警告会每15分钟广播一次),所有警告信号都会在电视、广播、学校以及公共区域的醒目位置挂出。”
央视昨晚新闻1+1里,面对主播董卿对“橙色预警”究竟意味着什么的困惑,来自水科院防洪减灾研究所的那位研究员也承认:“除了我们管理部门在发暴雨预警的时候,除了告诉老百姓到底是什么颜色以外,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要告诉老百姓这种颜色的预警,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道路上可能会有多深的积水,这么深的积水对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更为那些7.21当天开车出门及步行逛街购物的北京市民辩解,“如果预警信息在暴雨来临前,以短信形式发到市民手机上……至少会抱持高度警惕,不至于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措手不及。”虽然也承认北京市气象局曾以“小时频率”发布事先预警,但这份上海报纸认为应抓紧明确灾害预警服务费用该由谁来承担,“灾害预警短信不应被钱卡住”。
至少,气象预报员们的警告现在有更多人愿意听一听了,“新一场强降雨将在今日降临北京”的预报现在可以获得报纸和网站上的显要位置,企业家周鸿炜已经通过微博号召各公司今天提前下班。
此时,环球网正在推荐那篇批评媒体对乡村的事情“选择性失明”的稿件时,因为“北京并不只是拥有城市核心区,也不仅仅是首都机场,更不仅仅是CBD。”不过,从今晨起,北京郊区的灾情其实已经成为五大门户的专题头条——《北京暴雨致房山区重大伤亡,区长称对不起》。
根据《新京报》的特写,这位区长昨天下午3时许在房山应急指挥中心介绍“7•21”特大暴雨情况:“灾情让他多次动容,原本15分钟的讲述一直持续了40分钟。有媒体问‘这次洪灾,什么事情最让你感到心疼’。‘我刚才说过6.5万人转移到了高地,但是还有那些路过的、盲目的、不在状态的、没有来得及反应的人,被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他说。停顿了一下,他说:‘作为区长,对不起大家。’此时,他的眼眶中已满是泪水,将头扭向了一侧,抑制着情绪,稍微平复了几秒,再次转向镜头。”
“房山!房山!”《京华时报》像发出集结号一样,在头版放上一位房山母亲因为儿子遇难而痛不欲生的面容;《北京晚报》更是在昨天下午就把那幅航拍地图放足整个封面,写上三个大字——“房山痛”。随着山洪退去,更多的悲情故事开始流传,《新京报》上那句“别救我了,救救我的孩子吧”的村民呼喊催人泪下,央视经济半小时昨晚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父亲寻找女儿,一个是女儿寻找父亲。”
至于微博论坛上的洪灾自述就更多了,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寻人告示。也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人开始批评北京官方两天来未能再次更新37人的遇难数据,连《人民日报》也要在微博中说上一句“信息公开准确性很重要,及时性同样重要”。身为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惠需要出面声明不会瞒报。根据凤凰网转载的自家卫视采访记录,她回应“正在辨识新发现的遗体,会尽快公布,并说北京市政府经过SARS的考验,不会再隐瞒伤亡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