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更是在分析了“养狼计划”的是与非后,直接探讨终极话题:“女子举重应该取消吗?”在承认“女子举重某种程度确实是对女性的‘摧残’”后,本期今日话题亦强调“观赏性因人而异”:“譬如女子健美, 大部分人、尤其是中国人不能接受这种‘女性美’,但在某些人眼里却十分有观赏性。举重作为一项古希腊就有的传统项目,是否因其‘摧残’人的身体就需要取消女子项目,值得商榷。”
只不过,在中国,人们也都承认,绝大多数女子举重运动员一开始只是为了改变贫困命运而选择进入运动队。所以,腾讯结语有云,“作为奥运冠军,祖尔菲亚的待遇自然是不会差的。但还有万千为了生计而参加举国体制下的运动队,他们的状况,他们的生计,他们的选择,值得关注。”
拿了金牌的“无名姑娘”要哭,痛失“计划内金牌”的举重名将更加要哭。在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景彪发挥失常,负于创造奇迹的朝鲜选手,最终获得银牌。赛后,在央视的采访镜头前,吴景彪失声痛哭,鞠躬致歉,直至蹲在地上掩面而泣:“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
“朋友别哭!”“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们!”“谁有愧于你?”“到底该 谁道歉?”吴景彪可以放心了,中国媒体似乎全部站在他的背后,大喝一声“吴景彪,你不需要道歉!”
这其中有新华社,《冠军虽美,请对失利者多一分关爱》。这篇广获刊载推荐的评论正以吴景彪落泪致歉开篇,呼吁“凡竞技比赛,都有胜负之分,且很多时候输赢只在毫厘间。冠军固然有鲜花掌声为伴,失利者,也值得每一个人尊重和关爱。”
这位新华社记者张志龙还讲了个故事,“有这样一幕,深深镌刻在记者的脑海里。一间县宾馆会议室,几十名记者、体育局官员围着山村里接来的一对年迈的奥运选手父母。当奥运选手夺奖牌无望后,刹那间只留下年迈的父母,以及一骑绝尘的悲凉,甚至,都没有人送老人回家。”
连《人民日报》也出面安慰吴景彪一声“既已尽力,何言有愧”。在奥运观察《胜负不是体育的全部》边上,记者在伦敦写下:“‘我还年轻,还有与朝鲜选手较量的机会’,说这句话时,吴景彪的眼眶里已不再闪烁泪光。”
不过,《南方都市报》可认为,“压垮了吴景彪的,不仅是那些杠铃片”。在讲解了“女将失利,压力陡增”、“朝鲜黑马杀出始料未及”和“心理脆弱,缺乏抗压训练”的因素后,这份广东报纸也要说明“金牌银牌,待遇天壤之别”或许才是深层次原因:“在中国竞技体育成王败寇的大环境里……与金牌只有一步之遥的银牌所能得到的回报就少得可怜了,奖金减半不说,一般不会再得到诸如房子车子这样的物质奖励。而更为重要的是,运动员很可能因此失去了退役后的保障。想到这些,吴景彪的失态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成王败寇”。搜狐今晨也正以“得金牌名利双收,银牌待遇则天壤之别”、“官员待奥运选手父母:一听失利转身便走”为据,声明《银牌、铜牌运动员不必说对不起》,而新浪更愿意从现实考虑问题,呼吁“给运动员‘金牌’之外的出路”,比如“俱乐部模式的探索”,或者“健全制度保障出路”。
《齐鲁晚报》则认定,“无论是夺金之痛还是失金之痛,都痛在竞技体育转型上”:“多年来,无论在奥运会上是得是失,非议和批评总与金牌缠绕在一起。这个怪圈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唯金牌论的现行竞技体育机制有问题,亟待转型。但转型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唯金牌论的惯性依然存在,二是因各方利益纠葛导致的转型难。”
中国奥运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此前通过《羊城晚报》表达的苦闷再获引述:“金牌多了,一些学者说金牌没什么价值,要中国运动员放松、享受比赛。可是伦敦奥运会,哪怕是我们的金牌少拿了一点,老百姓能把你骂死。”于是,《齐鲁晚报》评论员韩适南认定“这话表达出的,就是惯性的思维和对转型认识的偏差”,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奥运会金牌真的不该再是中国体育的全部,中国人对于体育关注的重点,也由金牌转变成了发展全民体育。”
《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似乎可以支持这个判断,《相比金牌数,78%公众更重视中国奥运健儿赛出风范》。同样以周俊、吴景彪这类举重选手为例,这份团中央机关报强调:“越发严重的‘唯奥运全运金牌论’,使得中国举重尽管拥有众多奥运冠军,却无法让这项运动真正在民间生根发芽……—国家对举重的财政投入几乎完全应用在竞技层面,而普通民众也只有在大型运动会时,才会在电视镜头中看到举重运动员的身影。等大赛一结束,他们又仿佛消失了一般不见了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