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金牌左与右

   2023-10-18 互联网300

来自湖南红网的这篇评论,声称那位“长石同志”在论证举国体制是好体制的时候回避了一些疑问:“一种体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仅以简单的能否培养出优秀运动员为评判标准?国足水平一泻千里是没有实行举国体制的原因?举国体制适合不适合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评判主体又是谁?”

没错,作者林彦虎所言正是很多举国体制抨击者的核心观点:“评判举国体制适不适合现行我国体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大众,评判根本标准则以是否符合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准……靠金牌总数堆砌的强国形象只是徒有虚名,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自由、全面、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更加需要在全球树立一种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体育大国形象。”

这种观点符合“北京厨子”的微博立场。他在前天晚间宣布“美国重回第一,王者归来!我甚高兴”,当昨夜林丹再一次以标志性的军礼动作庆祝胜利后,这位异议者又奚落:“可不。一个专门打羽毛球的共和国军人”。在“北京厨子”们看来,中国所获得的这些金牌带着原罪,不仅是训练过程违反人性,而且是用纳税人的款项供养。比如诗人俞心樵,就讽刺那些熬夜观众,“即便把这一届奥运会所有的金牌都给中国,你激个茅动个厕啊,到头来还不是屁民一个。”

只不过,另一方也要反唇相讥:“如果一块金牌也没有,你肯定又会说:连个奖牌都没有,你还活个屁啊,永远就是屁民一个!你是里外都有理。”《环球时报》今天也再加一码:《为金牌喝彩绝对是中国主流声音》。

社评认定:“只要看电视直播的人,几乎没有不盼着中国人得金牌的。听说孙杨新获1500米自由泳金牌马上就觉着反胃的人,在这个国家肯定是极少数”;“让我们往周围看看,你身边有盼着孙杨或刘翔输掉的人吗?如果有,他们是你身边的多数人吗?如果不是,那我们还值得在乎微博上的几个帖子吗?”

“闲人”、专门“唱反调”、“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环球时报》对那些“不顾底线”自由主义者的定义。作者再次劝告人们不要对“反金牌”声音 “盯得过死,看得过重,从而认为这种声音在主导中国舆论场”:“互联网、特别是微博显然放大了一些反主流的声音,使它们看上去有时像是这个国家的意见主体。由于中国媒体太多,竞争激烈,大家纷纷将对抗性强的话题突出处理,从而使反主流声音获得不少话题设置权,它们显得很强势。”

在这篇得到新浪头条推荐的评论中,胡锡进总编还决定旗帜鲜明地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中国不可能倒。因为它在全世界都没有倒过,而中国是穿越历史最久远的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国主流价值观最深层的内核之一。因为它强大、权威,所以就会有人用反爱国主义讨巧,做噱头,只要中国舆论开放,这样的声音就挡不住。”

在经历了一轮对“金牌至上”的批判后,的确有更多媒体试图拨乱反正。《解放日报》今天建议“还是要讲一点辩证法”;《东方早报》亦由作者劝告“改变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并得到腾讯和凤凰网推荐。后者同时加推来自《北京青年报》的预测——《下一个孙杨在全民体育里》,以配合专题结论:“从当年‘求金若渴’,以偏门项目切入奥运,到如今游泳、田径破冰,成为主流力量,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已经迈出两大步,但接下来的第三步,举国体制的局部放手,或才是更有力也更符合潮流的民智之举。”

但这一个孙杨还是在举国体制里。《北京晚报》昨日聚焦这位中国体育新偶像的成功代价,即“海外训练费超200万元,团队2年总费用近千万”,搜狐今晨仍以此事为新闻头条。腾讯则更进一步,以此开始讲解《一枚奥运金牌耗费6亿?》。在声明这是一笔“糊涂账”后,编辑又向“美国政府奥运零投入,为何仍是体育强国”表示赞赏,对比之下,结语有云:“在体育经费如此不透明的情况下,媒体很难算清一枚金牌价值几何,但我们知道每一分钱都来自你我。”

“每一分钱都来自你我。”在这种权利意识日渐强大的背景下,如果说投向孙杨们至少还能听得到“用金牌打水漂”的响声,那么,如果是被奥委会官员大吃大喝花掉了,就很难不让人愤怒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