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金牌左与右

   2023-10-18 互联网300

杨明那篇指责于洋/王晓理“输球又输人”的文章就是争议代表作,主张问责教练组的观众为队员鸣不平,而认为利用规则根本没错的中国代表团支持者,则对这篇评论带来的巨大舆论压力感到强烈不满。此后,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境遇又在另一篇新华社重点稿件《中国运动员,请跟上祖国前进的脚步》中重演,以至于其体育部要专门整理出一份发稿目录以证明自己也曾指责世界羽联。

因数年前那场ANTI-CNN运动而以“AC”前缀用户名的爱国者们,看到这一篇新华社报道时可能才会消消气:《别以为欧美国家不在乎金牌》。被 “新华体育”账号在周五晚间头条推荐,记者江红根据英国终于收获两枚金牌后“伦敦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全是夺冠英雄的巨幅照片,媒体不吝笔墨,争相送上溢美之辞,夺冠选手受到了英国各界的广泛赞扬”的景象,来强调“金牌和奖牌的争夺从来都是奥运会的主旋律”。在重申“‘金牌至上论’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毒瘤”后,这篇在播发后得到广泛刊载的电稿也要向另一翼开火:“网上也有另一种极端的言论,认为奥运金牌一钱不值;只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才在乎金牌,而欧美发达国家根本不把奥运金牌当回事儿。如果我们从‘金牌至上论’的‘极左’滑向‘金牌无用论’的极右,那就是从一种谬误走向了另一种谬误。还奥运金牌应有的位置吧!没必要把它供在神坛上,也请不要把它踩在脚下。”

极左,极右——新华社也要使用这样的名词来定义冲锋在第一线的“五毛”与“公知”,因为对金牌的态度,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对“举国体制”的态度。正因为有了微博这种可以相对无所禁忌的发言平台,国家(政府)认同感在这个时代显得格外分裂。在选择题面前,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可能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对举国体制也有不满,但却也仍然会为孙扬和林丹唱国歌升国旗而感到高兴,他们站在政治光谱的中间地带——只不过,矫枉必须过正,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在意见市场中同样有效,偏激观点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你,并在某个关键时刻破茧而出。

一届中国代表团已可争夺霸主地位的奥运会,一届由欧美国家接力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一届微博自媒体兴盛后的奥运会——一系列因素使得伦敦话题仍然高热不退。只不过,与4年或者8年前相比,对赛事成绩的关注的确在消退,代之以对场外事件的争论分歧。政治,是那支兴奋剂。

跟随《北京日报》上周五的反击炮火,《环球时报》也已向开赛以来被反复打压的“举国体制”伸出援手。标题“舆论莫将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开宗明义:“对举国体制的反思实际上很多年前就有了,每届奥运会期间都少不了,但这次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一掺和,争论变得尤其激烈。”

这篇周六社评声称,面对“举国体制跨越了中国体育崛起的全过程”的历史,评价有三:“一是它为中国快速成为竞技体育大国立下汗马功劳。二是它跟今天中国人对体育荣誉的看法和需求不再像过去对应得那么准,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三是中国体育目前已不是完全的举国体制,商业化介入到了许多项目中,但举国体制迅速弃用不现实,正确做法是对它进行改革。”在宣布“奥运会一来,大家熬夜看电视,看得最多的,还是中国人拿牌的那些项目”后,《环球时报》批评那些右派人士:“反对‘金牌至上’以及批评举国体制都有一定道理,但把它们极端化,装扮成社会的主流意见和愿望,就荒谬了。把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硬说它是中国 ‘政治弊端’的突出表现,这既反历史,也反现实,毫无客观性。它们说到底是些哗众取宠的口号。”

究竟如何改革,胡锡进总编的思路是:“站在举国体制的肩膀上去闯未来的体育世界,即使不谈‘正确性’,它至少是聪明的,以及最现实可行的。”

如果说这份《人民日报》子报是爱国主义倡导者的重要舆论阵地,那么,自由派知识分子掌控的麦克风要多得多,只要宣传官员没有强行干预,市场化媒体总是倾向于向海量民众推荐那些对政府政策的批评。所以,在周日早晨,腾讯和凤凰网就更愿意重点展示一位作者对《北京日报》的反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