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华丽丽的谣言
这种对官方信息公开的批评建议又何尝不是面向东北而发。
在被外地报纸捅出“辽宁凤城原市委书记王国强卷款2亿多元离境”之后,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东北新闻网昨晚终于发稿,称“王国强……于4月24日擅自与妻子谭某(丹东海关主任科员)从沈阳机场出境去美国。出境后与国内失去联系,至今未归。5月2日,丹东市媒体对王国强擅自出境一事作了报道。2012 年4月28日,辽宁省纪委对王国强立案调查,经查,王国强存在收受贿赂;违规持有因私护照、非法擅自出境;违规入股投资从事营利性活动等违纪违法问题。”
只是,通报来得太晚,也没有哪家媒体能在今天找到丹东媒体当初的报道,新浪新观察今天更言《书记失踪,凤城应以北大为鉴》:“辽宁凤城市委书记的名字在官网消失,媒体称‘携款外逃’,官方保持沉默,传言一时满天飞。凤城官方应明白,对这件丑事隐瞒、刻意淡化的动作力度有多大,危害性就会增加同样多甚至更多。面对舆论,凤城应以‘北大处理邹恒甫微博’事件为鉴,公开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公信力才能得到维系。”
显然,在新浪编辑看来,北大此轮危机公关已经成功了。也的确是这样,在北大新闻中心前天举办媒体通气会宣布“调查组收到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中,没有任何涉及‘邹恒甫微博’所述内容的举报”后,绝大多数媒体都已表达了对那位爆料者的不信任,乃至鄙夷。杨禹昨天在央视里劝告“邹恒甫应积极行动对己言负责”、“微博上人人可发言却不可乱发言”后,又用微博感慨“过去是8分钱邮票让组织忙活半年,现在你8分钱都不用花了”。
齐鲁晚报也是一例,今天发表评论员吴华伟带有嘲讽的文章《邹恒甫,网友喊你回来作证》:“北大有了初步回应,调查有了初步结果,尽管大家对北大‘自查’结果还抱有谨慎怀疑,但无疑,现在压力已经转到了邹教授身上……然而在关键时刻,邹教授却躲起了猫猫,除了发几条微博外,再也找不着人,更见不着直接证据。或许邹教授有难言之隐,但作为一名知名学者,你最初不是私下说这事,而是通过微博这一公共平台发声的,显然是想借助公众的力量,因此,不能把公众胃口吊起来了,当事另一方也积极回应了,你却躲起来了。邹教授的‘躲猫猫’在本就众声喧哗的微博中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于己于人都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这篇获新浪重点推荐的文章更担心,“如果邹教授最终不能给公众一个完整的交代,其言行还会影响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形象”:“最近一段时间来,微博约架、派系对骂等等已经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些,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邹教授考虑清楚了吗?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在微博上发声的公众人物都是书写中国现实生活的‘记者’,在敲下每一个字时,都应该扪心自问是否出自公心与诚意。对身为著名经济学家、知名公众人物的邹教授来说,敢这样扪心自问吗?”
要说起对邹教授的反感,恐怕曹林当仁不让。昨天,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就已将其行为定义为“泼了一盆污水却又拒绝提供证据”:“互联网上,似乎只要你喊一句符合网众情绪、迎合大众愤怒的口号,或者只要你把批判矛头指向哪一个被网众认定为‘既得利益者’的符号,你就会被奉为‘反体制英雄’。这种狂热氛围中,骂北大、清华不仅很安全(名校也不能拿其怎样),而且总能赢得掌声。甚至连杀警察的杨佳、杀哨兵的周克华都被某些人捧为英雄,网络上道德红卫兵和民粹愤青的思维,就是这样充满暴戾。成为‘汉奸’、‘脑残’、‘五毛’,往往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没错,把曹林骂作“五毛”的网络评论绝不在少数,比如实名认证的秦皇岛日报编辑王红利也要跟帖挖苦“就你倍儿清醒”。所以,今天,这份团中央机关报难免要承认,“谣言止于真相”或许并不像他们之前想像得那样正确——因为《赤裸裸的真理难挡华丽丽的谣言》:“某些耸人听闻的‘爆料’是不是有明显违背常识的地方?如果发错了,也请尽快删除,如果是主要传播者,一句道歉又有何难?毫无证据地破坏别人的名誉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众口铄金,怕的是有人拿着正义的大棒,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加求证,只知口诛笔伐。这不仅仅会敲碎别人的名誉,也在打破自己的名誉。”
意犹未尽,这家本就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报纸今天再用头版回溯事件过程。根据《“邹恒甫事件”真相何时浮出水面》中的记录,“针对邹恒甫对北大的避而不见,越来越多媒体和网友质疑邹爆料的不负责任”,而后更提及这位“全球最强华人经济学家”8月25日在微博上贴出一篇署名为北大学生计羽实名举报学生会主席戴威的文章,称戴威靠50万元及某些手段当上学生会主席之事:“邹恒甫的转帖立刻引发上万转发和几千条评论。网友希望北大能彻查此事。而26日凌晨,计羽在人人网上发布实名帖,称该署名文章并不是本人所写,该文是有人擅自以他的名义发表对别人毫不负责的诋毁。邹恒甫在计羽的说明发布后,删去了自己关于此事的微博和博客。”
事实上,这个被辟谣的指控也是导致一些围观者对邹恒甫失去信任的原因。当然,环球时报前天那段《北大非出污泥不染,但也不可能很烂》的道理,或者颠倒过来才能被更多人接受。最终,还是长江日报评论员大林看惯世面,他简评“北大淫棍门”:“一番口水仗之后,一切归于沉寂,太阳照样升起。北大还是北大,邹恒甫还是邹恒甫。老百姓怎么疑惑、焦虑、愤怒,似乎无人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