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的“完美主义”误区

   2024-01-18 互联网1220


  由此看来,组织在实现其目的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忽略或牺牲个体的利益。绩效考核本身也带有两个不同的目的,它一方面带有组织管理的目的,希望通过考核的手段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带有个人激励的目的,希望通过绩效评估尽量照顾到每个个体的独立存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充满矛盾,有时甚至不可调和。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有时必须进行取舍。

  为了能够解决绩效评估中的矛盾,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孜孜不倦地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真有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勇气。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找到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但很少有人会想:错误不在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对于完美的绩效考核的描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使我们的目光偏离了企业的现实。

  在很多人力资源经理的心目中,完美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员工要满意、表格要规范、工具要先进、流程要复杂、要有成就感等等。我们不妨拿两个方面稍做分析。

  1.员工要满意。

  人力资源经理在做考核的时候往往神经比较“脆弱”,员工一旦有所不满就忐忑不安。他们应该知道,员工的不满到底来自哪个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还是其他的原因?

  虽然奖惩不是考核的目的,但是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往往会触及部分员工的利益,没有人钱袋子瘪了还能开怀大笑,这时有所不满也属正常。另外,在乎员工满意的潜台词是,先让员工满意,然后他们才能创造效率,这被证明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很多时候员工满意是因为组织提供了创造效率的机会。也就是说,效率跟满意之间的因果关系恰恰相反。

  关于满意的追求甚至表现在部门间的相互评价当中。不幸的是,很多部门本来扮演的就是“黑脸包公”的角色,比如财务部门,如果大家都对它满意,恰恰可能是因为它的工作没有做好,这时追求满意,正是舍本逐末。

  2.表格要规范。

  先说个笑话。建国初期,一位师长的父亲从农村来探亲。每次开饭的时候,师长总是抓起电话,吩咐食堂送一些饭菜过来。临走的时候师长问他要带点什么,他指着电话说我要这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