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学生”
我最近在读《邓小平时代》,希望各位去看看。
文革结束,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贫困的中国将会出现动荡乃至分裂。所以改革开放是被逼出来的。
那么,什么样的路径合适呢?邓小平当时也尝试进行“顶层设计”,比如说组建农村改革研究所、组建体制改革研究所,最后成立正部级的体改委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才有了农村的包产到户试验,有了深圳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是要激发底层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他们为了活下来而被激发出的创造性、社会活力。但多年之后,“摸着石头过河”遭到了理论界的某些质疑乃至于否定。不少学者都在强调中国要结束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要更多强调“顶层设计”。
令人欣慰的是,在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讲到“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一段也强调了“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发展路径,既要进行由精英阶层——理论家、学者、政治家进行的宏观设计,又要充分肯定、充分释放广大社会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创新活力——制度创新、社会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的活力。
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像华为、联想、万科、海尔等等,创始人大都在方法论上受到了邓小平思想哲学的深刻影响,他们都自称为“邓小平的学生”,所创立的企业多年的发展都是遵行了一个基本的路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另外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都开始重视企业的“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商业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邓小平南巡的前后十年。今天在中国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甚至可以称为“卓越”的企业,像联想、海尔、华为等等,创业时间大多是在1990年代前后。华为创立于1988年,联想是1984年,海尔是1985年。
过去十年,实业型企业成长得比较好的不多,成长起来的更多是地产和IT企业。中央高层再一次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的重要性,对中国的社会和商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信号。

饥饿感与“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的核心意义就是要激发、肯定、倡导社会基层、社会大众的活力、创造性和创新性。硅谷创新层出不穷,说到底就是企业家在一个宽松的制度、文化背景下,几乎没有约束地、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这实际上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仅有“摸着石头过河”也有问题,“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精神——是对原有结构的冲击、破坏、颠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颠覆精神,没有创造性破坏,将会走向僵化和停滞。同时,一个社会、企业如果没有领导者和思想者的“顶层设计”,也会走向无序。
过分的秩序化、规范化会带来组织的僵化,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但是过度地强调颠覆性,强调创新,也会带来无序和动荡。
什么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多一点?什么时候“顶层设计”多一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制度的管控?这实际上是组织领袖时刻要面对的问题。
但追求完美是企业家之大忌。一切企业在创立之初都带着饥饿感,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多少严密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即使有,也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不断被饥饿逼着走,被“能不能活下来”这个命题逼着走,最终发现后面所做的与早期的规定动作、“顶层设计”出现巨大差异。
今天的任正非在很多场合的讲话充满了哲理性、形象性,不管外国人、中国人听了都是满堂喝彩。早年的他并不是这样。华为20多年来成长最快的是谁?是任正非。任正非不是什么天才、大师,他的成功是被逼出来的,他是一个慢慢摸着了石头的任正非。
对华为前十年所谓的“狼性文化”,社会有误解。
华为向狼学习的三个品德:敏锐嗅觉,早一些感知客户需求、技术进步;不屈不挠,正是硅谷精神;以群为组,实际就是团队合作。华为从没提倡过狼性的凶残。
西方各国是怎么崛起的?根本上在于他们倡导清教徒精神,其实就是奋斗精神。海盗精神、贸易利益驱动使西班牙、葡萄牙曾经统治了大半个世界。贸易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冒险精神,这个精神消失了,西、葡的霸主地位又被更具冒险精神的法国、英国所取代。
华为是怎么崛起的?国家背景?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全球开疆拓土,有几个获得了成功?窃取美国技术?偷来的技术能带来持续的辉煌?
华为25年,是危机纷至沓来的25年。一部华为发展史,是一部危机管理史。任正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那个走在最前面的人,充满了活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说到底,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比拼。
所以,一个企业在早期发展中不要怕混乱,只要混乱程度不会导致企业垮台。企业还是要更多地强调活力、进攻精神、“狼性文化”。
“战士”也有自由的灵魂
世界三大洋中有300多万艘沉船,绝大多数沉船的主人和船员都是商人,而不是艺术家、政治家。商人与“冒险”这个词的联系最紧密。
军人也是一个冒险的职业。华为20多年的组织变革向军队学到了很多东西。
尽管我们今天处于一个高度透明、信息多元且分散的互联网时代,但只要你追求的是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是数字化目标,军队中强调的效率、层级、权威性等等就都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Google、Facebook你会发现它们核心的灵魂依然是执行。执行就要有权威,就要有层级,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而已。
华为的成功是把秀才改造成战士,把15万名知识分子改造成拥有统一意志和同一价值观的奋斗者,这是它和军队相似的地方。
但华为员工又有很强的思想和个性。
华为的高层研讨会,上百个人讨论组织变革,辩论异常激烈。任正非提出一个观点,其他人可以说不对,可以直接提出反对。
统一的意志、自由的灵魂,这是一个好的组织要追求的目标。但要有自由的灵魂,就得允许和鼓励、甚至要培育整个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文化与精神。
一旦形成这样的组织文化,对于提出的想法不管是对的、错的,都会得到尊重。
到了这个阶段,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组织链条越来越完备。这个时候的华为,“顶层设计”越来越多,但“摸着石头过河”也应该越来越多。
一位西方的管理学家说:一个企业衰亡的标志,就是控制性越来越多,灵活性越来越弱。今天的华为强调在主干流程上要严密、严格,在接入流程中,要给基层管理更多的权力与灵活度。
那场华为高层关于组织变革的辩论所达成的共识就是强调建立一种文化氛围:变革首先要从基层开始——要推动不同的基层组织,包括个人,敢想、敢试、敢干。
华为轮值CEO之一胡厚崑说,既然允许大家试验,那么对试验的结果可以评论,但不能讲输赢。失败要包容,要敢于试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