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软肋:寒冬将至?

   2024-02-18 互联网920
核心提示:过去十年,华为逐步战胜外资通信设备公司。并非华为本身特质注定超群,而是外资通信设备公司自身不争气,拱手相让的。前些天,与

过去十年,华为逐步战胜外资通信设备公司。并非华为本身特质注定超群,而是外资通信设备公司自身不争气,“拱手相让的”。

前些天,与一家外资通信设备公司员工聊通信行业得知,现在外资通信设备公司有很多人认为,华为借助国内的成本优势和奋斗精神,又拓展了“云、管、端”业务领域,财务运作空间更大,这样外资通信设备公司根本玩不过华为。他们对华为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心。

华为真的强大到那么可怕吗?作为外资通信设备公司员工的亲身感受和咨询人员的理性认识,笔者认为:华为的成功是外资公司“拱手相让的”,华为并不可怕,也有很多软肋,外资公司之所以在华为面前节节败退,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外资公司的资源(资金、技术、员工、规模)、历史底蕴(品牌、管理、人脉)更深厚,可惜在长期规划上过于短视;在组织管理上缺乏集中统一的力量,过度依靠财务管控,失去了文化、精神信仰上的凝聚;中外磨合,高层的关系冲突上没有实质的解决方案,内部协作上自己骗自己。这些失误都给中国企业逐步击破的机会。

华为为什么能赢?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上海贝尔公司,拥有国资和外资背景。2002年与阿尔卡特成立合资公司,成为阿尔卡特在中国的旗舰。2006年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成立阿朗。2009年再次更名为上海贝尔公司,实质上仍然为阿朗成员,是阿朗在中国区的业务代表。下面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后面简称“贝尔”)为例,分析外资公司的优势和不足。

资金:

2004年,贝尔有5000余名员工,帐上却拥有历史积累的50亿现金盈余,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资金富余,意味着组织能力不足,无法管理过多的财富。意味着未来战略能力的不足。意味着市场机遇的偶然所得。意味着那笔财富终究要挥霍掉,而且还会腐蚀奋斗精神。贝尔就是那样眼睁睁的看着自身优势逐步逝去,只不过多撑三五年。

技术:

贝尔在上海浦东拥有世界一流的通信设备制造工厂。贝尔制造水平比华为还先进,华为单板制造还在用氮气“打吊瓶”式保护时,贝尔制造已经用自动化的“抽油烟机”了。贝尔工厂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老专家,他们聪明、富有经验,非常敬业。

法国专家并非想象的那么散漫。个体上,他们非常专业化、职业化、工作有思路。技术文档体系也非常丰富完善。

可是给笔者的感觉是,技术上他们在坐吃山空,发展不够快。似乎阿尔卡特更喜欢资本运作、管理、收购,对于技术管理、创新没看出特别热情。这样导致产品技术能力的不足,失去服务客户的能力。最后管理变成了空运转,无效运转。

员工:

贝尔员工中有很多1980年代合资公司上海贝尔的技术人员老底子,他们的能力、经验比起华为的那些应届生其实更为出色!

可惜他们缺乏职业规划,职业通道设计非常业余。内部经验积累上非常原始,无法实现协作共享,有太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国区员工沦为欧洲研发和技术的助手角色。个体优势无法转化到组织层面,在组织层面上根本不是华为组织体系的对手。

规模:

任正非说,华为走上通信行业之初,当时与世界电信巨头的规模相差200倍之多。通过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用了十余年时间,终于在2005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了50亿美元,但与通信巨头的差距仍有好几倍。2006年,业界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一下子使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华为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直一直腰板,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

1998年,华为首次在规模上超过贝尔。2000年,阿尔卡特鼎盛时期销售额达到314.08亿欧元,是当时华为销售额的二十倍,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此后此消彼长,2009年阿朗销售收入151.57亿欧元,仅仅稍强于华为的149.83亿欧元。至此,阿尔卡特的规模优势丧失殆尽。

品牌、管理、人脉:

作为老牌设备商,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比如江浙富庶地区,一直为其大本营。上海移动一直与外资厂商深度合作,是华为一直打不进的市场。

品牌、人脉最终还是要建立在以产品、技术、服务为载体的价值传递上,空心的品牌与人脉最终面临萎缩。贝尔产品技术跟不上客户发展需求,遭遇多次搬迁、置换的市场丢失。

为什么拥有巨大优势的外资巨头会不断萎缩,而华为却能在同期迅速崛起?这其中有政治文化的大背景因素,超越了企业的掌控能力,作为微观经济分子的企业感同身受,却无能为力。长期以来,外资公司拥有包括技术和资金在内的全面优势,支撑其国民经济水平,员工成本也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外资公司对技术、市场优势垄断的丧失,其公司竞争力水平逐步下降,不足以再支撑其较高的运营费用和员工成本。但其运营费用和员工成本却惯性的坚持不降,自然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和有利可图市场的萎缩。华为处于相反状态,其技术、市场积累不断增强,公司竞争力水平逐步提升,所以迅速崛起。

当然外资公司也有自身战略和经营管理上的失误。比如阿朗合并之初是为了增强竞争力,可是合并后却一直陷入1+1<2的困境。2008年10月,阿朗董事长谢瑞克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近年来集团战略制订方面的责任。他承认低估了两家企业合并中存在的困难,集团在企业文化整合方面确实碰到问题。

综上所述,过去十年,华为逐步战胜外资通信设备公司。并非华为本身特质注定超群,而是外资通信设备公司自身不争气,“拱手相让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