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力资源”越来越难做?

   2023-12-16 互联网1570


  ⑶、还是那句话,国内的培训比壮阳药还多。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为《警惕“垃圾培训”》,历数培训的种种黑幕。企业要生存,听说培训是“雄起”的良方,希望培训成为使企业“坚强”的理由,哪知却成了“强奸”的理由,准确地说,是培训“强奸”了企业。其一,培训的名目繁多,内容却又严重趋同。在同一个主题下,比如“团队精神”啦,比如“教练技术”啦,比如“推销技巧”啦,比如“绩效考评”啦,等等,其中每一个主题都能演义出无数不同名称的培训课程,大多是换汤不换药。有时甚至围绕一本普通的书,比如红极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好像倾倒垃圾似的冒出“几百吨”的培训。如此,使渴望进步的企业和人才难于选择;其二,培训机构数量众多、背景庞杂,良莠难辨。其中有官办的、有民办的,有院校办的、有研究机构办的,有在写字楼里办的,也有在出租屋里办的,有两个人办的,也有一个人办的,有登记注册的,更有打“游击战”的,个别有自配讲师的,绝大多数是临时找讲师“接客”的。而当这些培训机构争抢同一单业务的时候,给出的培训方案往往惊人地相似,甚至所提供的培训讲师也是同一个人,真邪门了;其三,培训讲师队伍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却都有着诱人的职业背景作包装。就拿活跃在珠三角地区的培训讲师来说,要么号称与“宝洁”、“可口可乐”等公司沾边,要么号称与“海龟”沾边,要么号称是大学教授,要么号称有政府机构给撑腰,实在不行就拿电脑合成的照片硬说是应邀在海外授过课。而这些讲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大都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都是过分商业化和圈钱心切惹的祸。很多培训讲师就如同娱乐界三流的偶像派明星,越靠包装,讲台上的表现就越得作秀,功力不深,必然很快过弃。行将过弃者,不愿轻易退出,就成了靠“兴奋剂”过日子的运动员,继续在“赛场”上蒙骗观众。脱下内依的培训居然是这样,难怪很多一度曾热衷于培训的企业和人才发出这样的感慨:培训培训,赔钱的教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