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软件学院联席会秘书长李璞在谈到企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时谈到,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环节。学校教育偏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但忽视了“情商”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面对挑战经受挫折、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在实践、动手能力上,大学生也普遍欠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常所形容的“高分低能”的情况的确存在,导致了企业在招聘时用各种手段“刁难”学生。不过,许多年轻人个人独立性、沟通能力都比较弱,很难适应企业实际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指出,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的确存在着应聘盲目、期望值高、就业消极等就业误区。因此,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非常重要。比如国外的一些停车场也大多招学生工作,按小时给他们计费报酬。学生从很小开始就进入社会历练。其实,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书本知识和今后在社会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一回事。高校目前的学历教育与就业教育相脱节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过渡区”的原因之一。
“1+1”说明学与用脱节
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素质最缺乏什么?”学生说,“外语和计算机”,但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中总共只有5%持这种观点。单位认为,“实干和综合素质”,可大学生中有这种想法的只有12%。此外,还有1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团队精神,而大学生中只有2%意识到这一点。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还存在较大差距,难怪用人单位招了本科生又招技校生。
用人单位认为实干精神、综合素质和人际沟通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而大学生则只注重英语水平、计算机运用等自我水平的提高,不能认识到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异,这与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大学生的价值观未能与社会相适应有关。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心态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