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潘宗光的学佛心得

   2023-10-05 互联网2050

  “无我”不是说我不存在,只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我。我根据周边的环境不断在改变,随着自己的思想、学问的改变而改变。既然如此,就没有两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是完全一样的。看事物是基于个人经验,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故此不同人得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做大学校长,我们经常要做许多决策配合学校发展,副校长或院长都会提出很多方案。学佛以后,我认识到单从管理阶层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策略未必最理想,因为方案制定后,还必须能有效率地执行。方案由谁来执行呢?是学校的老师!方案又由谁来接受呢?是学校的学生!所涉及的人不同,对问题看法就不一样,故此有关方案的制定、执行、接受便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所以,现在学校的方案定下来后并不立即执行,而是先咨询老师及学生们,让他们发表意见,看看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待方案完善后才推行。这样执行起来较顺利,较易成功。这例子表明,人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故不可能永远正确、或不正确。我们要放弃对立看问题的方式,以中道的方法找出最理想的方案。所以,看问题一定要捨弃两边而取中道。佛教的中道就是教导我们,看问题不该主观而应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才有可能找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让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无我”。水是很普通的东西,但谁能告诉我水是什么呢?我相信所有人对水的了解都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除了有日常的液态外,还有蒸汽的气态和冰的固态。在干燥的沙漠里水可以救命,有水饮才可以活下去,水比黄金钻石更珍贵。可是在水灾时水又变得很可怕,可以把人淹死,是杀人的凶器。那么到底水是怎么样的?是救命的、还是是杀人的呢?那要看当时的缘,看它当时的情况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此,没有固定不变的水,水的含义无穷无尽,不能一下子全部讲出来,水是“无我”的。

  总结一下刚才从空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亦谓之“诸法无我”。就是说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不能独立存在的,必然和周边环境有关系的。同样的因和果,好坏的程度则依赖于缘,好的助缘会加强善因的果报,而减低恶因的苦果;不好的缘便会减弱善果,而加重苦果。

  根据时间的“诸行无常”和空间的“诸法无我”这两个最重要的佛教思想,我们可以积极地生活,改善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未来。我们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只要缘够好就不用太担心果。即我们抱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学佛不仅仅靠唸经就可以,如何将理论演变为我们的修行方法,即怎样将经文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