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始了新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实际能力”到“理论能力”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人在55年的执政事业中,客观上存在着丰富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能力,但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用以能动性地指导执政实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执政55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总结;对十六大以来的新实践与新经验,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对党的执政理论,进行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的定位。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由过去的“实际能力”开始向新时期的“理论能力”转变。这种由“实际能力”向“理论能力”的转变,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执政55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十六届四中全会集中全党的智慧,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高度,论述了六条基本的执政经验,即:(1)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3)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6)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二,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的基本理论内涵为:(1)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2)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4)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5)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