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历和职称即人才”的质疑

   2023-04-12 互联网4410


  只有抓住人才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这一关键点,才可以动态地考察人才,才可以对非人才转变为人才,人才转变为非人才找到客观的评价依据。

  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仅只看文凭,看他读过什么大学,上过什么学校,而是看他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们有些什么业绩和经历,从而真正做到惟才是用。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倡导“能力至上”的新理念,将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于界定人才的标准,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人才标准既注重学历,又注重经历和业绩。他们对以上这几个标准的重视程序依次为:业绩在前,经历在中,学历在后。有人说,在英美,如果教授没有新的成果问世,就连混碗饭吃也成问题。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就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改革。上海的人才评价标准为我们初步提供了一个新型人才评价模式。上海的人才评价标准是一个由相关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分为受教育程度、资历状况、职业资格、业绩成果、专业培训、专业类别导向、地区导向等10项指标,10项指标均采取计分方法,实行量化。

  实践证明,学历和职称中有人才,但有学历和职称并不一定等于有才。“人才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既会使拥有学历和职称者英才辈出,也不会把自学成才者埋没。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各种文凭和职称的越来越多,高文凭、高职称的光环将逐渐被淡化,人才评价标准将从惟学历、惟职称到重能力、看贡献、重品行、看业绩的方向转变,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