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绩效考评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数字上来。这里面的内容比较多,也难以确定。主要是资源的配置和绩效标杆的确立。先看资源配置,通过对其他标杆企业的考察,根据公司业务量和发展速度的具体情况,可以大致确立IT人员数量、预算规模;然后是业务效率,也就是劳动率,例如人均支持的产值、人均支持的PC台数等等;再有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包括软性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硬性的有IT系统的可用性、业务处理速度、宕机持续时间、项目实施等,可以按照客户类型和服务类型进一步细分确定。这些数字可以通过日常IT部门的运行记录统计而来。确定指标要循序渐进、满足业务要求、符合业务和IT服务的发展规律。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关注IT部门的长远发展,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培训、相关技能的培训、新技术的引入、超前研究和开发等。这关系到IT部门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有了上述数字,再按照当前的具体阶段,对每类指标赋予不同的比重,就可以构成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了。每年对这个体系不断修订和优化,能够不断改善绩效考评的成果。
对案例中张童的建议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有魔术棒,要依靠自己部门的力量,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参照标杆单位的情况,多多听取业务部门的需求和期望,通过不断的绩效考评活动、总结和优化,与HR部门一起制订出符合公司要求、对IT部门运营和发展有利的绩效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3][4][下一页]
用KPI指标说话
长久以来,信息中心的绩效指标能否量化的问题,不仅让领导头疼,就连身为信息中心人员也深感无奈,到底有没有比较好的绩效评估方法,可以明确衡量自己在公司的价值?
导入策略性绩效指标系统
首先,我们针对传统与策略性绩效指标系统两者之间进行分析比较。传统的绩效考核主要强调:1.以财务为导向,看重过去财务性结果及记录。2.以部门及个人最大化为考虑。3.以降低成本为考虑依据。4.采用上对下的垂直沟通方式,进行绩效沟通。5.成本/产出/质量均独立评估,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形成资源片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