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国企,还是外企、民企,都面对着越来越大的人才流失率。为了留住优秀员工,企业费尽心机,但还是无奈地看着一些优秀人才离企业而去。是企业做得不够,还是员工欲壑难填?
人才自愿流失指的是人才自愿从企业中流出或者说自愿离开企业,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人员流动不同,表现在前者的决策是单向的,决策主体主要是那些对企业很有用处,企业想留又留不住的人。
从隐性流失到显性流失
根据人员自愿流失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隐性流失表现为员工对待工作态度懒散、工作努力下降、表现变差、经常缺勤或请病假事假、迟到、抱怨等;显性流失多表现为离职。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首先,前者更倾向于是一种相对容易、自发的决策。心理上带有博弈的性质,员工面临更多的博弈选择。后者因为成本较前者高,作出决定的风险大,因此思考更为详细和周全,决策也更为慎重;
其次,前者受影响因素比后者少。前者更多的是受到工作上的因素影响,后者则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它需考虑到家庭、社会等许多方面;
第三,在引起的消极后果上,前者比后者小。
大多归结于对现有工作不满
实际上,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宏观择业环境或政策的改变,人才流动观念的更新,社会就业模式转变,新兴职业的出现使人们有更多的择业范围和择业自由,还有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对人才的流动起了鼓动和促进的作用,大大增加了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就个人方面而言,如为了追求新鲜感,或追求高收入高福利,或谋求更大发展、增加阅历,或为了改善人际关系,或由于婚姻、家庭、出国、升学等,大多可归结于对现有工作的不满。
事实表明,对自愿流失来说,主要是企业自身的不足对人才流失起了一种推动作用。比如,企业效益差,使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激励机制不完备,不能科学安置使用人员,导致人才的能级不对应,员工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工作单调,或在晋升、培训、提拔、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