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问世以来,早期用户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为主,但随着计算机广泛进入人们的工作生活领域,计算机用户发生了改变,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用户成了用户的主体。这一重大转变使计算机的可用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人机界面应当是什么样的?如何去建造这样的界面?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人也涉及计算机及一些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人的因素学(HumanFactors)、社会学、语言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的拓宽,从而带来了不同的理论方法。八十年代以来,人机界面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对此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分析与评价技术: 用于分析、评价用户界面有效性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如任务分析、话语分析、内容分析及可用性评价等。 (2)设计方法论: 用来产生好的用户界面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如:软件心理学、环境因素设计法、多方参与设计法以及支持设计过程的工具和标记法。 (3)开发工具和方法: 支持用户界面开发的工具箱、用户界面管理系统(UIMS)、快速原型法和程序设计辅助工具等。 (4)交互方式与设备: 新的输入/输出设备和设备运用策略,包括视觉、声音、触觉、姿态等通信模态及多种模态的集成。 (5)关键用户界面成分: 如用户界面隐喻(metaphor)、用户界面风格、智能界面技术、取消、超文本/超媒体以及联机帮助。 (6)用户模型: 包括用户行为模型、关于系统的用户内心模型、用户个体差异等。 (7)特定应用的用户界面设计: 满足某类应用问题对人机交互作用的特定限制条件和要求的用户界面设计。如:虚拟现实、智能辅导系统、信息检索、Internet/WWW、CAD/CAM、专家系统过程控制、决策支持等。 (8)计算机辅助协同工作(CSCW): 关于如何使用计算机系统帮助人的群体有效协同工作的研究,包括现场观察研究、理论模型、群体用户界面开发设计等。 (9)法律与标准: 关于用户界面的专利和版权问题、用户界面的标准化。 这些研究方向目前大多处于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并且有着较强的分化和相互渗透倾向,有些方向甚至有可能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相对对立的研究领域。 这里所指的人机界面的风格,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用户界面上控制输入的方法,大致经过了四代的演变: 1.1、命令语言 在图形显示、鼠标、高速工作站等技术出现之前,现实可行的界面方式只能是命令和询问方式,通信完全以正文形式并通过用户命令和用户对系统询问的响应来完成。这种方式使用灵活,便于用户发挥其创造性,对熟练的用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但对一般用户来说要求高,易出错,不友善并难于学习,它的错误处理能力也较弱。 1.2、菜单选项 这种方式与命令行方式相比不易出错,可以大大缩短用户的培训时间,减少用户的击键次数,可以使用对话管理工具,错误处理能力有了显着提高。但使用起来仍然乏味,可能出现菜单层次过多及菜单选项复杂的情形,必须逐级进行选择,不能一步到位,导致交互速度显得太慢。 1.3、面向窗口的点选界面 此类界面亦称WIMP界面,即窗口(Windows)、图标(Icons)、菜单(Menus)、指示器(PointingDevice)四位一体,形成桌面(Desktop)。这种方式能同时显示不同种类的信息,使用户可在几个工作环境中切换而不丢失几个工作之间的联系,用户可通过下拉式菜单方便执行控制型和对话型任务,引入图标、按钮和滚动杆技术,大大减少键盘输入,对不精于打字的用户无疑提高了交互效率。 1.4、自然语言使用 自然语言与应用软件进行通信,把第三代界面技术与超文本、多任务概念结合起来,使用户可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以用户的观点)。 随着文字、图形、语音的识别与输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人机界面开发领域内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语言风格的人机界面将得以迅速的发展,最终走向实用化。 怎样评价一个人机界面设计质量的优劣,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地,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考虑: (1)用户对人机界面的满意程度; (2)人机界面的标准化程度; (3)人机界面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4)人机界面的应用条件; (5)人机界面的性能价格比。 目前人们习惯于用“界面友好性”这一抽象概念来评价一个人机界面的好坏,但“但面友好”与“界面不友好”恐怕无人能定一个确切的界线,一般认为一个友好的人机界应该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1)操作简单,易学,易掌握; (2)界面美观,操作舒适; (3)快速反应,响应合理; (4)用语通俗,语义一致。 需指出,一个用户界面设计质量的优劣,最终还得由用户来判定,因为软件是供用户使用的,软件的使用者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