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日本公司工作了12年,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我认为他们有几个不太能为中国企业接受的特点,首先是“老大”,日本公司大了以后就会认为自己不得了,紧接着就是“官僚”,日本企业特别会打官腔,然后是“保守”,日本企业发展了半个世纪以后,其实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但是很多的企业就是不愿意变通,第四个是“牺牲个人”,在日本公司,不强调个人的利益,所以你经常看到,日本的企业很有钱,个人的钱却很少,日本人平常薪水不多,都等年底那一包分红。第五个是“排外”,日本企业很排外,即使是欧美企业在日本也受到这样那样的排挤,举个例子,日本的停车位都设计很小,让美国的大汽车都进不去,还有,就是美国的照片冲洗的时候,柯达胶卷就是要比其它胶卷多5块日元,日本的樱花、富士就是要便宜点,这种事情我们很少会发生,说明日本人是排外的。总结一下,日本人“老大”、官僚、保守、排外、牺牲个人,这些都是日本企业在管理角度的缺陷,是中国人不应该学习的。
我们面对的威胁:
我们很少坚持标准作业。标准作业程序,就是SOP,我发现麦当劳、肯德基都很能坚持标准作业,连必胜客都能做得到,你注意看外国企业和我们的区别,就是他们对标准作业程序,对细节特别坚持,这一点我们还有很多要借鉴的地方。
没有短中长期目标,什么是短期目标呢?一个公司在两三年之内,应该整理产品线,我们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什么都做,没有人像葡萄园里种树的人一样一天到晚在修剪,产品线也要修剪,那些不赚钱的,那些不生蛋的鸡都应该把它拿掉。不整理产品线,叫做短期目标不明确。中期目标就是资源互补,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归大堆,美其名曰资源互补,其实是归大堆。资源互补的意义在于把你没有和我有的相结盟,例如:西门子把他的手机让给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把他的3G网络让给西门子,这就是资源互补,再举个例子,麦当劳和沃尔玛结盟,所有出现沃尔玛的地方都有麦当劳;上海的宝钢和阿塞洛,以及日本的新日铁签约,因为宝钢在合金钢和不锈钢上需要他们的技术,这才叫资源互补,中国企业在发展到中期的时候,都应该研究资源互补。什么叫做长期呢?10年以上才开始关注上中下游的开发,比如温州人搞皮鞋,其中最重要的皮革,结果发现原料多握在意大利人的手上,于是温州人自己开皮革场,那么,皮革的上游是什么?是畜牧,于是温州人在新疆和内蒙养牛养羊,这些动作不到10年20年是不能做的,叫做上中下游的开发。我们的企业对短中长期目标没有去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