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个很自然的演变过程,早期企业家实践的摸索可能比较曲折,有一些不良的东西,但整个社会有根本性的价值理念在推动,社会制度本身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保护。
中国的企业将来要做大作强,企业家本身的职业化就是很关键的问题。没有价值支撑,就无法坚持把企业做大作强,社会认同也不高。方法也比较欠缺,很多企业从古代智慧中寻找管理方法。光华也办了一个研讨班,从历史看管理。为什么如此?原因在于,很多企业还主要是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古代的东西可能有用。长远来看,也会损伤企业,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机制是相违背的,企业管理本身可能会随之产生不正常的东西。
现在中国企业家在形式上接受了一些管理知识,但根本形态上还没有真正改变。董事会等治理组织仅仅是个形式,很多东西不能公开。有些走在前面的企业,会出现观念和行动上的矛盾——观念上认同,但行动上不服从。在创业过程中,方法可以少一点,但理念的东西应该坚持,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应该多些。职业经理人可能方法掌握了很多,但理念的东西少一些。职业的道德不够,总想着自己去做企业,这说明还不够职业。
我们不是为了职业化而职业化,而是需要职业化。有正确的动机在背后,有使命感在背后,在做企业的过程为了把事情做好,将来出来的东西才会有中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