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芬的问题显得更加着眼于这个职位本身的要求。比如说对这一职位的具体想法和目标,在开发新产品时他想达到什么目标并且怎么做,如何在这一职位上调动资源和配置资源以完成目标,还有就是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和学习来提升团队的作战能力。
在最后的选择中,她表示要取决于对这个职位的企图心。她说:“如果说我希望这个企业有一个长期的成功,我会选择第一个应聘者,因为他很踏实,而且潜力很大。如果我想获得比较快的成功,我会选择第二个应聘者,因为他能在很短时间之内给公司带来变化。”
潇然描述了一个艰难的跨部门合作情景,然后问应聘者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争取各个部门的支持。通过这种情景测试,他希望能同时发现应聘者在性格和工作经验方面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并且能够带领整个团队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
他显然很欣赏第二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果敢作风,但同时表示希望第一位应聘者能够作为助手辅佐前者的工作。他说:“他唯一欠缺的就是相关工作经验,但以他的潜力而言,我相信他能够在副手的位置上取得成功。”
经理人为何失败
“一家民营企业正在快速发展之中,请来了一位过去在跨国公司拥有优秀经历的职业经理人,然而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公司便发现这位职业经理人严重水土不服,最后这个职业经理人只好黯然辞职。”主持人张蔚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
经理人为何失败?这一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些个案,从中更可以看出一些普遍的趋势。由于中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还不成熟,导致对自己的定位和对对方的期望都会有一些偏差,所以便很容易在彼此的合作中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