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君芳 文
6月初,“嘀嘀打车”软件在成都设立了运营机构。而在此前,“快的打车”、“e达招车”等团队也入驻成都,成都手机打车软件市场正在进入加速开发期。“打车软件”是一种基于LBS的服务,乘客通过打车软件发出需求,软件自动获得打车人的位置,向司机终端发出语音播报。相比传统的电话召车服务,手机打车省去了服务台的中转环节,且乘客地理信息和司机状态均可见、乘客需求变更可即时发送,显得更为便捷。
这种全新的打车方式在让使用者感到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
争议一:契约关系过于松散?
6月18日上午10点,记者安装了“嘀嘀打车”软件后,预约了11:45的用车,不到20秒,手机收到了有附近司机接单的提示。但在11:30时,记者收到了接单司机何师傅的来电,“我现在还在机场排队,排了一个小时还没有排出来,接不到你了,提前跟你打个招呼。”
同样,也有出租车司机遇到过乘客“爽约”的情况——赶到目的地,乘客却先打到车走了。不同于传统电召出租车的提前扣费,目前在成都推广的几款手机打车软件全部采用的是“零收费”模式,这也让爽约显得“零成本”。
这就引发争议:这种仅仅依靠软件“约定”建立的契约关系是否过于松散?
“嘀嘀打车”软件上的“叫车攻略”显示,预约双方其中一方的爽约行为被对方投诉后,将受到为期不等的账号停用“处罚”,三次爽约后账号将被永久停用。
但这样的“处罚”又是否具备约束力?“现在打车软件很多款;就算是在一款软件中被停用了,还可以换其他款软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成都市民这样说。
争议二:容易引发司机违规?
当日临近晚高峰,一场大雨突袭成都,记者再次拿出手机叫车。30秒后,往五桂桥方向赶的宏达公司出租司机曾师傅接下了记者的“下单”,并在10分钟后赶到了记者的所在地,“因为接了你的单,路上不少等车的客人我都没拉。”
这种行为是否构成拒载?记者拨打出租车拒载投诉电话96515后得知,只有当出租车的空车牌竖立、司机停下车来了解过乘客的目的地后拒绝搭载,才能判定为拒载。为了避免麻烦,曾师傅还有个办法:“我接了单以后就按下打表器,车子就会显示有客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