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琦是2003年非典时期进入淘宝的,花名双儿。她表示,2005年,淘宝的每名员工都必须写一篇成长日记并发表在内网上,后来发现日记中有越来越多的创新点子。2007年,淘宝开始每周进行创新比赛,创新项目以周报的形式体现。2008年,随着淘宝平台的扩大和进一步创新的需要,淘宝开始出台“赛马机制”。只要你是一名淘宝员工,对任何产品有看法或想法,就可以在该机制内向公司要钱要人,成立项目组。聚划算就是从赛马机制中脱颖而出的项目。
在淘宝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子柳透露,淘宝的第一个项目代号叫BMW,其意就是要像宝马一样拥有强劲动力,还有一些代号包括千岛湖等等。而被安排在“小黑屋”的项目则是顶级项目。“小黑屋”指的是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的住所。1999年春,“十八罗汉”在这里开始了阿里巴巴的创业之旅。2003年的淘宝网、2007年的淘宝商城、2010年的一淘,也都从这里开始。
杭州Beta Cafe的运营者也是阿里前员工。他对记者表示,阿里对老员工不错,大家在阿里赚到了钱,有钱创业;其次,电商近年较热,阿里的员工又更理解电商,较容易找到资源;此外,阿里中层员工较务实,虽然平台力量大,但每个人的锻炼也很高,出来创业后适应力较强,比较能够接地气,而百度、腾讯的员工因为其公司平台力量大于个人,出来创业不适应的程度较大一些。
蘑菇街市场副总李研珠至今仍然记得在阿里时群居似的工作状态。即使从阿里离职出来,阿里的员工也经常抱团,彼此交流,这个特点比百度、腾讯的员工要明显得多。
走出去的阿里人
如果说,王皓是因为创业项目并不是当时阿里的发展重点而出走创业的,那么,陈琪就略有不同。
在谈到为何离开阿里出去创业时,陈琪表示,在内部创业,是在一个整体的大商业系统框架内,必须要求项目负责人去做到与公司整体或不同部门的换位思考,但有时候,因为很难在跨部门中争取到更多资源,而与其他部门略有冲突。
还有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创业者则认为,是自身发展方向、节奏和整个公司进度的不合拍。
阿里内部频繁的调岗调整,也给一些不适应的员工带来了更多的出走理由。刘墉表示,仅在去年,阿里巴巴就总共发生过3万人次的员工调整,包括换部门、换老板,而阿里巴巴总共员工也就2万4千多名,这说明平均每人有超过一次的调整。这种大规模的岗位调整被阿里巴巴认为是“拥抱变化”的态度体现。其负面的效果,就是业务的交接和岗位轮转的磨合度。
当年跟随王皓一起从阿里巴巴离职创业的虾米网COO思践对记者表示,是否选择离职创业,其本质上只是对阿里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程度的问题。“阿里文化讲的是道,阿里集团讲的是生态的建立,所以,是否在阿里公司内部做事,只要秉承共同的道,能够共同促进阿里生态的发展,就是同道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