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这个社会,常常有一些挑战底线的二代,炫富、炫老爸、炫特权。由此,社会对“富二代”形成了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式。事实上更多的“富二代”,他们不要父辈的荫庇,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属于自己的人生。
有为“富二代”
2007年,一个名叫董铭的年轻人给一家财经媒体写了一封信,诉说“一个民企接班人的烦恼告白”——大学毕业回来进入父亲的企业,常常失眠,食量锐减,神色憔悴,心态焦虑不堪,白头发多了……该媒体编辑刊发了这封来信,之后100多家平媒转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著名电视栏目纷纷邀请董铭等“富二代”做节目。“富二代”群体粉墨登场。
其后,这一群体便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出于天然的批判性思维,某些“富二代”的负面消息被无限放大,进而以“纨绔子弟花天酒地”给所有“富二代”做了一个群像,用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来批评他们。
此前,人们刚对第一代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争论不休,仇富心理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安因素。这个靠着第一代企业家的财富而享有优厚物质生活的群体浮出水面,引发了复杂的社会心理:还要先是猎奇,然后是妖魔化,公众和媒体的恶趣味被不断放大,最后让这个群体变成了一个被“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富二代”也是“付二代”
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谚语,欧洲有“三代人木屐传木屐”的说法,南美有“做生意的老子,花花公子的儿子,要饭的孙子”的讽喻……这些类似的偈语表达了一个同样意思——巨额的财产可能会毁掉一个人。对于这种可能性,我们从不否认。
早在2009年,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甚至为了证实这一猜想还特意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发现,继承财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人有近20%不再工作,有的整天沉缅于吃喝玩乐,直至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甚至出现精神问题,干出违法犯罪的事。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剩下的那80%才是“富二代”的主流。正如每个学校都会有优生、差生之别,作为一个群体的“富二代”,同样也会有相当优秀的代表。30年前,公众间主流的想法是“无商不奸”,是“为富不仁”,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想法以偏概全,很可笑。30年后,我们可能对现在的这种“富家子弟没出息”的想法会同样感觉不可理喻。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群体:生在富贵之家应该不是坏事;有机会接受更好、更开放的教育不是坏事;得到继承家族产业这样的机会也不能算是坏事;背负家族压力,努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更不能说是坏事。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机会和压力实际上是并存的,85后的CEO比起一些同龄人来说,付出只是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