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公司全岗位
此后,龚晓思又到材料采购的岗位蹲点。她跑工地、跑建材市场,问价格、问特性、问优缺点,拿着东家的说法去套西家的话。“最后,我总结出来,一个材料当你问到三五家的时候,基本上对它就了解了”。就这样,龚晓思上一个岗位学一门学问。“没有准备就没有准备,上去再学。到现在管人、管材、管物这中间的门门道道我都学会了。我敢说,我肯定比公司任何一个部门现在的经理干得好”。
几年来,龚晓思的领导风格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刚入主公司的时候,她说一不二,推行的是西方化、军事化的管理,强调执行。而现在,龚晓思更懂得不是每件事都是黑白分明只有一个标准。“我的骨子里还是非常强调执行的,但现在的我会在前期寻求每个人的意见”。
龚晓思骄傲地告诉记者,在四川,思博是第一个给农民工涨工资的企业,也是行业内第一个完成全员社保的公司。“我们主动这样做,是因为我创业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解决温饱,而是希望做一番让社会尊重、让员工喜爱的规范化的事业”。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梦想、没有爱好、没有人生主张的“三无”青年陈闪,在21岁那年留学归国之后,成为了永久自行车的CEO。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富二代”手里,这家有着70年历史几乎要陷入行业困境的公司,在短时间之内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陈闪:自行车永久年轻
在陈闪身上,有太多的矛盾统一。
但凡见过陈闪的人,都不难发现他有一个不自觉的习惯性动作,就是咬自己的手指甲。很难想象,这一在医学上被认作是口欲期的延续,是缓解紧张、分散注意力的不良习惯,会出现在一位CEO的身上。尽管这位CEO年仅24岁。
当年父亲为儿子以“闪”字命名,多少有些出挑高调的希冀,然而在外界的传言中,陈闪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甚为低调。传言空穴来风事必有因,但也不见得全然真切。在所有的进入媒体和公众视线的“富二代”中,陈闪的曝光次数并不算少。在采访当天早些时候,陈闪就还约见了其他媒体。而所谓不善言辞,更多的是在他看来,很多话没必要说出来。
2010年,陈闪为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花掉了100万元,这有点像他父亲陈荣当年在股海一掷120万美元的气势。只不过,陈荣让这笔钱在38天里变成了1200万美元。目前他是中国最大的保龄设备生产企业中路集团的创始人兼最大股东。而陈闪让一个70年来一成不变、几乎消失在普通人视野里的品牌再次成为话题,光是开心网,就有30多万人见证了永久的重生。
“三无”青年成长无波
陈闪有中国大多数“富二代”的相似经历:辛苦创业的父辈,国外深造背景,超越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公司头衔;同时,又有公众印象中截然不同的特质:踏实做人,踏实做事,踏实地成就实事。
与很多从小上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二代相比,虽然最后都是走上留学之路,但是之前在普通公立学校求学的经历,让陈闪觉得自己与身边的同学并没有多少不同。如果硬是要找出一些差异,或许就是儿时梦想。在周围同学都不断在脑海中冒着傻气勾勒未来职业蓝图的年纪,陈闪却从未有过任何诸如当艺术家、科学家之类的梦想。他的目标很明确,将来一定要回到家族企业,并一早就准备好了。“父亲没有给我任何暗示,但是我知道这种责任是逃不掉的”。
除了“没有梦想”,陈闪还有“两无”。陈闪用“没什么爱好”来形容自己:不吸烟,不嗜酒,不追求奢侈品,生活中几乎找不到需要花钱的地方,偶尔打打高尔夫也觉得浪费时间。从小,陈闪也没什么自己的人生主张。高二的时候他留学英国,21岁那年伦敦大学毕业,学的是数学。回国之后,出任一家有70年历史的公司的CEO,与其说这是他职业蓝图第一步,不如说这是一个父亲的安排,而且“应该经过了我爸的深思熟虑,是有道理的”。
“永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品牌和市场都是非常健康的,虽然它的产品不是主流的,但是比较有意思。”陈闪如是告诉记者,“每个人毕业之后都是要进入职场的,如果势必要进入一个公司,我想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像自己家的企业,能够给我提供更多创造的可能性,可利用的资源更广,可学习的东西更多。而且,我也觉得在经过实践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深造,比毕业之后马上确定研究课题来得更为切合需求和实际。”




